人物名片
段玉泉
18岁那年,段玉泉从四川来到新疆温宿,一干就是31年,将一腔热血挥洒在这片土地上。先后担任过佳木镇经委主任、副镇长、党委委员、镇党委副书记等职务,2010年3月,段玉泉被调入温宿县供销合作社,开始新的征程。工作近5年来,他与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一起领办、创办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辐射带动周边10个乡镇,促进全县80万亩林果业经济发展,提供各类就业岗位150个,截至2013年,销售额达到1.3亿元。当地人提起温宿县社都竖起大拇指说“亚克西”。富民一方的新疆温宿县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段玉泉,2013年荣获中国合作经济年度成就奖“十大人物”。
2010年3月,新疆温宿的春天乍暖还寒,段玉泉被调到新疆温宿县供销合作社担任书记并主持全面工作。“当时县社面临改制,县社内部一片混乱状态,人员工资基本上就是七八百的样子,大家生活还是很困难的。”县社改制,下属公司基本全部停止运营,资产流失严重,段玉泉回忆,他就在这样一个艰难的环境中走马上任了。
面对这样的窘境,段玉泉先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解决职工温饱问题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今后工作开展无后顾之忧。在对供销合作社资产进行了细致调查后,通过资源重组,缓解了财政赤字,并使单位成功改制实现财政全额支付。“接下来我的目标就放在供销合作社的‘作为’上了。”段玉泉说。
不甘心受穷的农民娃
“我在农场当队长时,当时农场领导规定每人每天要完成挖5方土的任务,我每天挖18方。”段玉泉笑声朗朗。见过段玉泉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感觉:豪爽中带着那么一股拼劲儿。正是这股拼劲,促使他将濒临边缘的温宿县供销合作社带上健康发展之路。
“新疆的农资、棉花都放开后,可以说县社已没有优势可言,必须尽快进行产业调整。而且从1999年开始,温宿县政府就在全县积极推动林果业大发展,将林果业确定为县里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于是我决定将重点放在红枣产业上。”这是段玉泉发展当地红枣产业的初衷。
在调查走访中,段玉泉发现,很多农民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的管理技术,导致红枣良莠不齐,市场上许多红枣布满泥沙灰尘,大小混杂,没有区分等级,收购商便乘机压级压价,农民根本得不到实惠。再加上市场商贩管理混乱,乱象丛生,农民种枣致富成为难题。“我也是农民的娃儿,深知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终日辛勤劳作却换不来个好收入,那种感觉真是太难受了!”段玉泉动情地说。
借助政策的东风,趁着全国乃至北疆各级供销合作社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的热乎劲儿,段玉泉摩拳擦掌,在南疆开辟新“战场”。在他的倡议下,温宿县社决定,对全县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予以指导、协调和开展服务,推进农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品牌化生产,推进农民合作社整体发展。
说要比做简单得多。在温宿县,维吾尔族农民的比例占到85%以上,因为语言障碍,动员工作很难开展。为了尽快组建合作社,段玉泉先组织干部及党员学习农民合作社的知识与章程,再由他们向农民进行宣讲。段玉泉自己也开始学习维语,不厌其烦、挨家挨户地给农民进行讲解。经过大家不懈的努力,2012年温宿县先后成立了“太阳红”“红太阳”“金太阳”“天山红林”等12个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种植红枣、核桃为主,入社社员达到3000户,辐射周边10多个行政村,带动了全县106万亩林果业的发展。
由于缺少深加工等配套设施,当地的核桃、红枣只能集中于收获季节出售,时常会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导致市场价格过低;到淡季时核桃、红枣供应又出现断档,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2012年在领办农民合作社的同时,段玉泉通过市场调研分析,立即决定投资建设两个红枣、核桃加工厂。他四处奔走,共筹资3600万元,加工厂当年建成当年投产,不仅提高了当地红枣、核桃的附加值,有效提高果农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增加了果农收入。
雪中送炭的供销社
合作社和加工厂成立后,段玉泉更忙了,他不断接到枣农的电话,要求供销合作社派人上门查看、验收红枣,每次他都自己开车,亲自登门。2013年11月,段玉泉驱车50公里来到一家姓林的农户家,农户院落里堆放着20吨灰枣,他在查验后告诉农户,这些枣一级占五成以上,质量不错,可以交售,农户高兴地笑了。段玉泉向记者介绍道,“加工过的灰枣,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南方省市市场销路很好,这种枣颗粒虽然不及骏枣大,但是核小味甜。而个头大的骏枣在东北地区销路好,市场总是呈现多样性,搞销售就必须要了解市场的多样性。”接着,他又驱车辗转到几家农户家看枣,各家数量、质量不同,他均给了农户满意的答复。这一次收枣,他整整奔波一天,行程竟达到了300公里。县社副主任曹聚远告诉记者,段玉泉那一年自年初以来奔波于田间地头,行程已经超过6万公里,而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一般业主汽车的行车里程。
段玉泉的声名远播源于一次收获季节的大雨。那是2013年11月,又到了一年收获红枣时,每个人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一股强冷空气突袭新疆,温宿县气温骤然下降,转而天降大雨。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枣农措手不及。行家都知道,红枣收获季节下雨意味着什么,雨水会造成红枣的霉烂变质。当时,农民采摘的红枣已经堆在田间地头或者自家院落里,突降的大雨,让枣农们都慌乱地到处找塑料篷布覆盖红枣。南疆温宿县的几场大雨后,很多红枣收购商都怕红枣霉变影响质量,不愿前来收购。这可急坏了当地的枣农,“辛辛苦苦一年,不丰收发愁,丰收了卖不出去更愁。”枣农怨声载道。为了尽可能避免枣农遭受巨大损失,段玉泉告诉大家,温宿县供销合作社的果品加工厂愿意收购大家的红枣。于是,满载红枣的汽车、拖拉机纷纷涌向加工厂,这可忙坏了厂里的收购人员。这场大雨让县社的两个加工厂共收购红枣3600吨,而且县社事先早已筹措了收购资金,做到了不打白条,给枣农当面兑现资金。许多农民都称赞段玉泉高瞻远瞩,想到建立加工厂,但更多的农民则由衷地称他“雪中送炭”,解决了红枣销售问题。
“政府在制定林果业发展规划时,不一定能做到面面俱到,在工作中就要为政府、农民排忧解难,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为农、诚信、创业、合作’不仅是供销精神,更是一份责任。”段玉泉觉得这都是他必须为农民做的。县委副书记杜海涛告诉记者,县委对他的工作都很满意,段玉泉很有企业家风范。
几年来,为了更好地推广当地特色果品,段玉泉带领县社人员积极参加国内各种大型商品交易会,亲自站展柜,向消费者详细介绍果品的特色,产品远销上海、北京、广州、沈阳、江苏、浙江、山西、山东等地,销量已经超过4000吨。2014年,县社成立了田丰园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打造当地另一特色水果——糖心苹果;同时,还组建了惠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现果品的集约化经营。
记者留意到,每次打电话给段玉泉,他几乎都奔波在路上,当被问到如此辛劳是否觉得累时,只听他一声叹息,“跟你说句实话,自从在供销合作社上任以来,我是365天全年无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节假日,周一到周五我要处理县社的大事小情,周六日还要去企业、加工厂了解销售情况。我真的希望把我们当地的果品产业做大做强,还好有家人的全力支持。”段玉泉苦笑着说,其中的酸甜苦辣自不必说。匆匆挂断电话,他说要去参加会议。闲暇时,段玉泉喜欢舞文弄墨,就这样苦中作乐,这样一直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