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信社的老客户了,在我提出需求后,农信社就为我设计了一款理财产品,这样的‘私人订制’我可是头一次享受啊。”客户杨先生给山西省晋中经济开发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理财产品打了“满分”。
该联社结合客户具体的资金情况和理财需求,不断研发设计满足客户需求的理财产品,涵盖了不同类型客户的理财需求。
晋中经济开发区联社就是在资金运营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服务转型,从而达到提质增效目标。而这样的变化,正是源于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一项重大决策:转型提质。
破题布局: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将2014年确定为“转型提质”年,并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转型提质、转型提质重点是什么、怎样实现转型提质等问题,明确了全年工作的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及其具体措施。
2014年1月14日,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年度工作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山西省联社提出一个响亮而有力、极具挑战性的新口号——转型提质。会议同时指出,将2014年确定为“转型提质”年。
转型提质重点是什么?在2014年年度工作会上,山西省联社明确提出要从八方面实现转型:加快经营理念转型,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显绩与隐绩、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实现由更突出外延扩张向更注重内涵提质转变;加快体制机制转型,进一步健全完善法人治理运行、业务经营、内部控制、考核激励、风险防控等机制,实现由表象的“形变”到深层的“质变”;加快增长方式转型,不断优化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收入结构,实现由注重规模速度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由注重追求总量扩张向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转变,由高人工成本、高费用支出拉动向更加注重服务提质、管理提升转变;加快内控管理转型,提升精细化、流程化、差异化管理水平,确保稳健、高效、可持续发展;加快队伍建设转型,要坚持“四重”(即重品行、重业绩、重民意、重程序)原则,选好干部,引进人才,培养后备,优胜劣汰,科学考核,打造高素质的农信团队;加快科技信息转型,重点在“高、快、稳”上下功夫,实现科技信息工作由被动应付、滞后需求向主动创新、牵引发展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金融服务转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新产品、突出特色,多策并举、提升服务,发挥好金融主力军作用;加快风险防控转型,坚持“人防”和“机防”相结合、“内防”和“外防”“全面防”和“重点防”相结合,确保全系统安全稳健经营。
躬行实践:坚持以支农服务为宗旨,以风险防控为保障,以“转型提质”为路径,不断加快经营理念、体制机制、增长方式、内控管理、队伍建设、科技信息、金融服务、风险防控等方面的转型,全力打造“现代金融企业集群”。
必须实施转型提质,这是山西省农信系统达成的一个共识。
安泽联社围绕这一主线,把该县农信社97.96%的贷款投放到“三农”上,同时通过积极创新业务产品,不断提升服务效率,有力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助力城乡居民增收。
队伍建设和内控管理是转型提质的关键。
在晋西北地区有一家仅有17个网点、132名员工的农信社“小机构”,这就是岢岚县联社。说“小”,是因为当地全年财政收入只有3亿元、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而该联社的总资产也仅有15亿元。就是这样一家县级金融机构,在转型提质中也不甘落后,通过打造队伍和加强内控,逐渐打破发展速度的禁锢,以小博大,实现了向更加稳健、务实的方向发展。
“小队伍照样可以占领大市场,如果不想被吃掉,只有全员同舟共济。”岢岚联社理事长李智升说,“要想以小博大,必须要有一支能攥成拳头的队伍。”
为此,该联社提出了“用理论知识教育人,用先进理念武装人,在工作岗位中锻炼人”的员工队伍管理思路,将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点工作来抓,对中层实行竞聘上岗制度,公开选拨营业网点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员工实行双向选择制度,能力突出的员工优先到精品网点、重要岗位工作;对基层负责人实行问责制和末位淘汰制,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拔机制,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
地处晋西南的石楼县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支清收不良贷款的农信队伍,员工之间谈论的话题也离不开“抓清降、比业绩”。细心的人都会发现,当地农信社一直在维护一项名为“一号工程”的成果。
“一号工程”是2014年山西省农信社纵深推进的不良贷款听证问责工作。
“一号工程”对于石楼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该联社明确了每笔不良的放贷、管贷和清收责任人,同时,奖罚分明,点燃全员的清降热情。“一号工程”实施的前9个月该联社就交出了现金清收表内不良2148万元的优良成绩单。
通过开展“一号工程”,山西省农信社有效改善了资产质量、提升了管理水平、防控了经营风险,并在依法治社、从严治社的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同时,各基层行社初步建立了不良贷款管理清收长效机制,在转型提质进程中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性新成效。
2014年,通过转型提质,山西农信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新业绩,业务经营稳中有进,体制改革逐步纵深,服务“三农”卓有成效,再次发挥了“支农主力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