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4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进口食品安全状况稳定 探索国际共治格局
质检总局发布《2014年全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

 

    随着贸易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进口食品已经成为我国消费者重要的食品来源,消费者对进口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4月7日,第66届世界卫生日当天,国家质检总局在其官网上发布了《2014年全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通报了2014年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状况,呼吁构建食品安全国际共治格局,保障全球食品安全。

    现状:

    数量增长 安全状况稳定

    据WTO数据统计,2013年我国进口食品农产品贸易总额排名世界第一,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进口市场。据国家质检总局数据,2014年,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验检疫进口食品104.2万批、3514.1万吨、482.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9%、7.3%和3.3%。2005-2014年的10年间,进口食品贸易额增长4.3倍,年均增长率达17.6%。

    近年来,我国进口食品的品种几乎涵盖了全球各类质优价廉的食品,质量安全总体情况一直保持稳定,没有发生过重大进口食品质量安全问题。2014年,国家质检总局进一步加大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力度,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79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食品中检出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进口食品共3503批、2.4万吨、326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1.9%、209.1%和37.9%。进口食品贸易量迅速增长和检验检疫机构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是不合格进口食品批次和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探因:

    不同种类不合格原因不同

    2014年,不合格进口食品涉及17类不合格原因,列前10位的不合格原因分别为: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微生物污染、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污染物超标、包装不合格、未获检验检疫准入、货证不符、农兽药残留超标等,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97.5%。安全卫生问题中,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超标、污染物超标较为突出;非安全卫生问题中,品质不合格、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较为突出。

    不同种类进口食品的不合格原因有所不同,乳制品、水产品、蜂产品、干坚果和糕点饼干等进口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等有害微生物污染;饮料、粮谷制品和蜜饯等进口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苯甲酸、柠檬黄、山梨酸钾、二氧化硫等食品添加剂超标或超范围使用;酒类和粮谷制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铜、铁、铅、铝等重金属超标;进口食用油脂及油料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黄曲霉毒素超标;进口肉类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莱克多巴胺等兽药残留超标。

    保障:

    构建“全过程”管理体系

    为全力保障进口食品安全,我国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覆盖“进口前、进口时、进口后”各个环节的进口食品安全“全过程”管理体系。

    进口前严格准入。按照国际通行做法,一是对输华食品国家或地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和审查,只有符合我国规定要求的产品才准许进口。2014年,共对64个国家的36种食品进行了管理体系评估。二是对境外输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控制体系进行评估和审查,符合我国规定要求的,准予注册。截至2014年,共累计对肉类产品、乳制品、水产品、燕窝等产品的14465家境外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了注册。三是对输华食品境外出口商和境内进口商实施备案,落实进口食品进出口商主体责任。截至2014年,共备案境外出口商76782家,境内进口商19108家。此外,还对输华食品国家或地区及其生产企业进行回顾性检查,对进口动植物源性食品实施检疫审批等。

    进口时严格检验检疫。一是对进口食品严格实施口岸检验检疫,符合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准予进口;不符合要求的,依法采取整改、退运或销毁等措施。二是对进口食品严格实施风险监控,每年制定并实施进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计划。三是对进口食品严格实施风险预警,对口岸检验检疫和风险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布风险警示通报,采取控制措施。

    进口后严格后续监管。一是要求进口商建立进口食品的进口与销售记录,完善进口食品追溯体系,对不合格进口食品及时召回。二是实施进口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良记录制度,加大对违规企业处罚力度。2014年,共31家境内外企业被列入进口食品企业不良记录名单。三是实施进口商约谈制度,敦促进口商履行好进口食品的主体责任,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合作:

    构建食品安全国际共治格局

    食品安全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保障全球食品安全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角戏”,只有加强各国(地区)之间的合作,构建食品安全国际共治格局,才能共同解决好这个问题。为了达到此目的,我国一是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目前我国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两个委员会的主席国,在WTO等国际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积极作用。二是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截至2014年,质检总局与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共签署了189个食品安全合作协议,要加强双边合作,共同履行好合作协议,各负其责,保障全球食品安全。三是加强政企之间的合作。2014年,质检总局成功地举办了APEC食品安全政企高层对话。今后,将继续推动政企合作,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做好食品企业的服务者,让更多优质安全的食品走出去、输进来,促进全球食品贸易发展。

(本报综合)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