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样一个论坛上相遇,我和T董事长彼此都很意外。
“我特别的焦虑!”T董事长的这句话,让我对这场会议有了格外深刻的印象。
那是一个为全国的小额贷款公司和P2P机构交流经验而举办的论坛。论坛间歇,会场内外人声鼎沸,人们热烈地讨论着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各种话题。为了更好地展示企业形象,各家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展台陈列在走廊两侧。
出于职业习惯,走过每个展台,我都会仔细询问他们的业务范围、服务特色、发展规模。
正聊着,一个中年人突然停在我身旁,打量着我。
“这不是T董事长吗?您怎么也来参加这个会?”我一眼认出了他,惊讶极了。那天出席会议的都是小贷公司和P2P的高管,会场上怎么会出现一位农村商业银行的董事长?
“我就看着你眼熟,你怎么也来参加这个会?”T董事长也万万没想到,在这个会上还能碰到我这个熟人。他知道,我所在的媒体以农村金融为主要报道领域。
显然,今天中国小微金融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让我们这两个看起来都像局外人的人,却同时站在了一起。
“我太焦虑了!”这位董事长所掌管的农商行存贷款规模占据了当地金融市场的半壁江山,却还张口闭口地说自己“很焦虑”。
“为什么?”我不解地问。
“你看看今天的这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这么快,真的让我寝食难安,这一点都不夸张!”T董事长说:“我担心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真的会有银行倒闭!”
“有这么夸张吗?”我疑惑道,“传统银行的‘地基’不会这么不堪一击吧?!”
“现在可不能乐观主义了,要有危机意识,不然我这‘预言’就得变成现实!小贷公司和互联网金融虽然基础没有我们好,但他们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机制都很灵活,创新能力也非常强。”T董事长显得忧心忡忡。
“我这次大老远地专门跑到北京来,就是想了解小贷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是怎么渗入到传统银行的客户中去的,又是怎么创新的,要先摸清人家的长处,才能更好的应对。”T董事长说。
就这样,我们站在会场的走廊里聊了将近一个小时。告别时,这位董事长再三叮嘱,让我别忘记帮他联系几家各地做得好的农商行,过段时间他还要专程“上门取经”。
其实,这位董事长的焦虑并非个例。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和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兴起,银行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银行是弱势群体”“银行的好日子到头了”……类似这样的言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接受。
然而焦虑的同时,更多的银行人选择了直面现实、蓄势突围。
支农扶民生、做散做小微,回归县域主战场;服务下沉、主攻零售,用心布设便民支付服务,全力打造精品社区银行;瞅准“信用消费”金矿,谋划“错位经营战”;转战区域电商,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深挖“本地化”优势……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今天看来仍不过时。“焦虑”的背后是深深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如果这份“焦虑”可以激发变革与创新,我要为这份“焦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