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4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打响农业面源 污染防治攻坚战

□ 本报记者 李彩琴

    “一控两减三基本”保障质量和环境安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膜残留、秸秆随意掩埋……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都指向同一个深层问题:农业面源污染。4月1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农业部已制定出台《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将确保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有效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环境特别是产地环境的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刻不容缓

    农业资源环境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保障。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遭受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已日益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一方面,由于工矿业和城乡生活污染向农业转移排放,导致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下降和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内部,由于化肥、农药等投入品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以及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等,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都加剧了土壤和水体污染,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近年来,我国已切实意识到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日前,农业部发布《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落实、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监测预警、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舆论引导、推进公众参与,确保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有效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环境特别是产地环境的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要重点削减果树

    和蔬菜的施肥量

    《意见》指出,“两减”是指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确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0%以上、肥料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近年来,我国通过大力推进测土配方、绿色防控、精准施肥、研发新型肥料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提升空间仍然存在。而且,张桃林表示,“两减”主要是在化肥农药的减量使用方面,而化肥使用较多的是果树、蔬菜,果树现在的使用量已经达到每公顷550公斤,蔬菜每公顷365公斤,高于粮食作物。它们这几年的面积扩展又比较快,超出了安全水平,将来要作为重点进行削减。

    不能让“白色革命”

    成为白色污染

    农膜残留问题也是近年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一个重大问题。据悉,我国农膜使用量是250万吨,其中地膜140万吨,地膜残留既影响土壤结构,还出现动物误食中毒现象。原本为了大力促进生产发展的“白色革命”却导致了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意见》提出,到2020年农膜回收率要达80%以上。为此,要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包括严禁生产和使用厚度0.01毫米以下地膜、加大旱作农业技术补助资金支持、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加快生态友好型可降解地膜及地膜残留捡拾与加工机械的研发等措施。

    要实现农膜的有效回收处置及循环利用,张桃林表示,从源头来讲是材料。现实中,小于0.008毫米的农膜在广泛使用,甚至还有0.004毫米的农膜。要改变现状,“还是要通过激励机制、政策支持,来促进农民或者生产者更多使用合乎标准的材料,加强收储网络体系的建设,来支持和激励收储和回收利用。”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强化法制建设

    要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离不开法制建设。张桃林说,要从农产品产地保护、农业环境保护治理以及生态修复等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积极参与推动土壤污染防治法和耕地质量保护条例的制定。同时,加大对农业环境违法行为处罚的力度,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的责任追究制度。

    同时,他还透露,在“十三五”规划中,要把农业面源污染作为重点任务来抓,要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跟正在编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农业环境突出问题规划很好地衔接起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