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4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松阳茶产业转型之路系列报道之一
生态松阳的“绿色效益”

□ 本报记者 赵光辉

    阳春三月,记者第三次来到浙江松阳,在满眼的绿色中、蔚蓝的天空下,对松阳茶产业的转型之路做了一番探寻和体验。

    “桃花源”里天蓝水清

    松阳被誉为松古大地的“桃花源”。这个田园小县有着1800余年的种茶历史。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各地茶区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从北京的雾霾中来到松阳,第一印象就是松阳的生态环境变得更美了。据介绍,2014年松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3天,县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达100%……

    主管农业的副县长胡卫亮介绍说,松阳目前40%的人口从事茶产业,50%的农民收入来自茶产业,60%的农业产值来源于茶产业。因此,农业、茶业的生态环境成为至关重要的基础因素,这牵引着松阳茶叶走向“生态绿叶”“致富金叶”的转型升级之路。在松阳,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在勤劳的松阳人手中,变成一项项生态、绿色的种植、加工技术。除此之外,还努力在各个环节构筑一道道防护栏,务求向全国各地销售出安全、健康的茶产品。

    一二三产联动   尽享绿色效益

    松阳大规模发展茶产业的历史只有十几年,但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始终围绕绿色发展提质增效。目前松阳茶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日趋完善,茶业的营销模式更加丰富,茶业的收益一次次被刷新。2014年,松阳11.73万亩茶园,良种率达95.1%,产量达1.13万吨,产值10.65亿元;浙南茶叶市场交易总量7.66万吨,总额46.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52%和19.51%,当年开业的市场网上商城实现交易额5498万元;香茶(松阳)在渤海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在香茶盘口交易还不到一年成交总量达3.28亿公斤,成交金额达508.3亿元,完成交收配对15.3万公斤,合计金额2430万元。

    围绕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和“中国绿茶集散地”的现代农业区域品牌,大力推进生态、绿色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松阳茶产业在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同时,还辐射带动全国各产茶大省1000余万亩茶园,惠及四面八方十余省份的茶农增收致富。一个数字最能说明问题。胡卫亮说,松阳本地自产绿茶只有3万多吨,但浙南茶叶市场年交易总量超过7万吨,那多出的部分都来自外地外省。一部分是松阳茶师带动带回来的,一部分是被吸引来的。因为松阳已经成为“中国绿茶集散地”,浙南茶叶市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绿茶第一市”。松阳茶产业主打品牌“松阳银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区域名牌产品和浙江区域名牌农产品,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二十强”之列。有了这些影响力,绿茶在松阳不仅卖得快,还能卖出好价钱。说起这些的源头,还都可以追溯到十几年来他们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根儿上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