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社会一片“互联网+”的热议中,人们对农产品物流的认识也在深化。人们意识到,促进农产品物流发展,必须重视“资金流”“信息流”“冷链物流”三大要素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特别要加强这些领域的数据监控与合理布局,把握各阶段货品进、出、存等方面的数据信息。
人们说,做冷链就是做民生。因此,搞好以农产品为流通主体的现代冷链物流产业,必须突破传统的供需两元的旧格局。在农产品物流中,随着现代化低温仓储设备的大量引入,传统理念中依托于零库存或短期库存的“供—需两元制约理论”已演变为“供—囤—需三元互动”格局。要达到平衡供需、稳定物价、助推“三农”发展的目标,国家必须重视三者间的利益和数量平衡点;要使冷链物流资源合理布局、制度化管理,并着力打破信息不对称屏障,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农产品物流界有个基本共识:当前国内有五大冷链物流经营模式。这五大经营模式可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逐步合一,催生一种更加高效的全新模式。这五大经营模式实际是冷库五种生存发展模式,即:依托大客户型的冷库、依托批发市场型的冷库、自有终端超市型冷链配送中心、依托农产品主产地型冷库、国有战略储备型冷库。这五种模式将在一段时间内相互并存,相得益彰。分析和理解冷链物流的这五种发展模式,有助于了解我国的冷链物流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有利于冷链物流企业寻找到适合本企业的发展方向。
首先,从收益模式与经营优势上看,五种经营模式各不相同。
依托大客户型冷库的收益模式主要表现为冷库对外租赁、有偿物流配送;经营优势主要集中在对先进货架型冷库的建造维护、冷链物流配送、全封闭式管理与对跨行业大客户的业务开展上。依托批发市场型冷库的收益模式现主要为商铺冷库对外租赁、库内有偿装卸服务和交易收益;经营优势主要集中在对一级渠道批发商的引入、市场培植与管理、整体品牌与营销战略、商铺和冷库多功能设施维护等。依托终端超市型冷链配送中心的收益模式现主要为自营零售配套;经营优势主要集中在城市终端卖场的战略连锁扩张及卖场管理、渠道控制、整体营销策略上,其依靠良好购物环境及低价、多品种优势拥有大批终端消费者。自有农产品主产地型冷库的收益模式现主要为冷库对外租赁,地处优势农产品主产地,能直接为当地农民和各地买家提供就近服务是其主要经营优势。国有战略储备型冷库的收益模式主要为政府租赁和专项补贴。经营优势主要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其项目审批、选址、建造、运营、税收、水电能源、发展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其次,这五种模式所面临的业内竞争压力程度不一样。
依托大客户型的冷库目前所受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一方面由于其客户多为跨行业的大中型品牌企业(如食品深加工或医药企业等),此类大客户对冷库的软硬件要求较为苛刻,即“合作门槛高”,这一点有效抵制了恶性低质竞争。另一方面此类合作往往带有较强的战略互补性与稳定性,合作一旦达成,双方就会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加之此类经营形态的收益模式有限,所以这类“门槛高、利润低”的冷链物流形态不为国内外大投资者青睐,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依托批发市场型的冷库目前所受竞争压力最大。主要原因之一是此类经营模式的收益相对较高,目标客户对软硬件“门槛”要求相对较低(特别是对精细化、全程化、管控自动化的冷链配送体系要求较低)。其次是诱人的项目连带效益(即搞活一个市场,可以带活一片经济)与投资者对未来收益扩大化的乐观预期,让这类投资经营模式逐年升温。第三是由地方性旧市场拆迁改造所带来的发展机遇,行业后来者更容易发觉即有同行们的不足,并借助机遇运用新思维、新地段、新设备、新设计超过同行们。还有,冷库项目所依托的客户群体(即渠道批发商)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批发商常会以优惠政策大小为选择标准。
自有终端超市型冷链配送中心目前所受竞争压力最小。主要原因是超市冷链配送中心多为超市系统内部的配套资源。卖场强大的终端销售能力、稳定快速的货物周转和充裕的现金流,有效保障了超市冷链配送中心的良性运营。以超市卖场这个亲属型用户为依托,超市冷链配送中心可以规避许多来自外界的竞争风险,可以在城郊低成本拿地建库,然后放心大胆地建立自属冷藏车队,以点接线,以线组面。进,可以用第三方物流的身份拓展业务;退,可以自给自足强化内部供应。
依托农产品主产地型冷库目前所受竞争压力处于不稳定状态。主要原因是其中许多冷库随着“农产品炒作”应运而生,冷库多为私人建造,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更谈不上集约化经营与管理。这些库的数量和吨位早已超出当地实际需求,一旦热钱退去,炒家收手,这些低质同类型冷库将会出现大面积闲置。
国有战略储备型冷库因其国有或集体所有性质,及其承载的特殊战略性,较少参与市场竞争。
综上所述,分析和了解冷链物流行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就能了解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新入行的企业能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选择恰当是我经营策略,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陈家敦 巫佳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