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互联网+农业”成为各地农村热议话题,湖北就“互联网+农业”的生产模式、经营模式进行了探索。
日前,在湖北广水市杨寨镇西湾村村民周金奎家中,10多位村民围坐在电脑旁,有的翻看涉农网站,有的查询种子品种、农机型号。他们说:“现在电脑里什么东西都有,省时省心又省力。”在另外一地的东红村的远程教室里,同样聚集了大批村民,通过湖北省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观看地膜花生种植技术的网络专题片。“通过看电视学习非常直观。要做新农民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了。”一位村民这样说。
2011年,湖北省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通过电话、短信、手机报等方式为农民朋友提供信息咨询。如今,该平台成为惠农政策普及、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窗口。截至目前,共接听并解答电话超过100万个,发送公益短信60多万条,手机报30多万份,12316网站访问量达42万多人次。省农业部门表示,未来湖北省将打造“平台集中、资源集成”的云服务模式,搭建集语音热线、短彩信、网站、视频、农业专业微信、微博于一体的12316综合服务,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一张农业物联网正如浪潮一般向田野间袭来。春耕时节的江汉平原,乍暖还寒。在洪湖六合水产养殖基地,鱼塘24小时水温度、溶解氧、pH值都实现了实时监测调节,养殖户打开手机就一目了然,远程精确测量与控制池塘的各项指标,鱼池增氧、投饵一键搞定。该技术的使用降低了40%的劳动量,节约了38%左右的电费。
据宜昌市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宜昌建有一个市级云平台实时掌握农业产地环境信息,监控基地生产过程和质量安全,另外还建了三个基地应用平台,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作业,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实现了生产过程 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远程化管控。
农业电商更是“互联网+”的宠儿。眼下,湖北省已相继开建淘宝宜昌馆、恩施馆,荆州馆、荆门馆也在筹建中。不少农产品在淘宝、阿里巴巴等第三方交易平台开设网店。自从秭归县的高山黄洋芋、青滩百花桃、屈乡丝绵茶、野生蜂蜜等10多个农副产品被推上网络后,真正实现了“在家轻点鼠标,产品卖向全世界”。通过 “触网”,该县农产品半年网络交易额超过5亿元。据介绍,2014年,秭归县所在的宜昌市有300多家农业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其中自建中国绿谷网、速乐购两家网站,中国绿谷网2014年线上线下交易达到168.9亿元。在农产品溯源上,通过对生产、流通、销售过程的全程信息感知、传输、融合和处理,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为农产品安全保驾护航。在农产品物流方面,能利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实现产品信息的采集跟踪,有效提高农产品在仓储和货运中的效率,促进农产品流通发展。
纵观湖北省发展现状,“互联网+农业”才刚刚起步。湖北省农业厅负责人认为,农业物联网在农业资源的精细监测和调度、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农产品物流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不可替代。
这位负责人表示,现在的物联网建设不仅缺技术,也缺人才,今后还要加强培训。同时,要加快示范应用,坚持“以用为要”,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主体,做强农业物联网产业链,最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隋楚 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