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羊绒制品被誉为高端消费品中的“软黄金”,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是从近几年我国羊绒产业的表现来看,羊绒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产业和产品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羊绒产业的发展。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到羊绒产业的发展?中国羊绒产业发展情况到底如何?如何提高我国的羊绒产业的整体质量呢?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虽然是羊绒产业大国,但并不是强国,产品不突出、缺乏国际知名品牌、产业化程度低等制约着我国羊绒产业的发展。
尴尬:为别人做嫁衣
“中国羊绒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世界第一羊绒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羊绒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第一大国,我国羊绒衫产量已位居世界首位。”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副会长、内蒙古维信羊绒集团董事长郝续宽告诉记者,羊绒产业在我国有其他国家永远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我国有数个能够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的绒山羊品种,既有适于荒漠化地区的品种(如柴达木山羊),也有适于温暖海洋性气候的品种(如辽宁绒山羊);既有适于高海拔地区的绒山羊(如西藏山羊),也有适于大草原的绒山羊(如内蒙古白绒山羊)。而且年加工数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3以上,全球每年原绒产量1.5万吨左右,其中,我国原绒占全球原绒产量的75%以上,再加上一部分进口,世界上超过95%的羊绒原料在我国完成初级加工处理。我国羊绒及制品加工数量、生产能力、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世界羊绒消费市场有3/4以上的商品产自我国,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羊绒制品的中心,“世界羊绒看中国”的局面已经形成。
虽然我国在羊绒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这只是体现在原料供应方面,在生产方面,国内大多数企业都采用贴牌加工的生产模式,在国际上,几乎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和技术优势,导致我国羊绒产业出现“羊绒产自中国,但对羊绒价格失控,定价权掌握在外国人手中”的尴尬局面。
郝续宽指出,这和我国羊绒企业的发展方式有关,中国的羊绒生产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最底层,是靠赚加工费生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长此以往,最终沦为国际知名品牌的代工者,中国羊绒企业的辛勤耕耘只为国外企业做嫁衣,国外企业换个标,产品价格就能翻数十倍。我们缺少的是先进的设计理念,国内企业在产品设计、内涵及积淀等方面与国际知名还有很大差距。
症结:缺乏国际品牌
“中国羊绒行业想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必须有国际著名的品牌,否则没有出路。”中国畜产流通协会秘书长赵丽说,如今,保暖只是消费者对羊绒衫的最基本的要求,消费者更多是对羊绒产品的时尚、品质、内涵以及个性化提出更高要求,而一个好的品牌则基本包含这些诉求。但是,我国的羊绒产品同其他一些国产产品一样,国际知名品牌较少,没有自己的终端营销渠道,导致大部分利润被国外的经销商赚走。
据了解,虽然近几年我国羊绒衫年产量都在2000万件以上,年出口均在1000万件左右,但这些产品大都是依靠“低成本扩张的同质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我国羊绒行业虽然有几个品牌已经“走出去”,但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的影响力却不可同日而语。
赵丽说,我国羊绒业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发展,整个行业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当行业开始步入成熟期后,中国传统的数量型的增长方式必然受到资源有限性的制约。将来行业分工将更加精细,专业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的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产业链条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合作将取代内部竞争,产品角逐的焦点必将是品牌的较量。
“羊绒行业在经过了一个从自发到必然、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之后,我们欠缺的不是质量,而是欠缺创建国际品牌的经验和营造国际品牌脱颖而出的行业理念。”郝续宽认为,一个品牌的建立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诚信、质量的承诺、实力的体现和完善的服务,还需要依托一个具有产业整体合力的大环境。当前困扰羊绒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行业不规范、无序竞争问题,如内耗、压价等,这些做法直接导致了原本品质最优、质量最好的中国原产地的羊绒原料及制成品的价值大大降低,很多民族知名品牌产品被迫随行就市,产业竞争力远没有体现出来,严重干扰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羊绒产业品牌建设。
郝续宽坦言,品牌建设并不是个简单的过程,一个品牌从创立到成长为知名品牌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而此后品牌的保持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加倍的维护才行。
出路:实现产业升级
如果说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是提升羊绒产业的对外竞争力,那么促进产业化升级则是推动羊绒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我国羊绒产业的准入门槛很低,导致业内企业质量参差不齐,整个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进而导致产能过剩,拼抢原料和大范围停产的现象时有出现;部分羊绒企业依靠模仿进行来料加工,质量低劣,既造成羊绒资源的浪费,又缺乏竞争力。一些羊绒企业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在生产羊绒制品时,掺入羊毛纤维降低羊绒制品的含绒比例以降低成本,以次充好参与市场竞争,严重损害了我国羊绒制品的声誉,同时造成国内羊绒制品市场混乱。
改变这种现象,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产业化升级是必然趋势。赵丽指出,虽然我国羊绒产业的产业化早已开始,但是其产业化发展比较陈旧和落后,因此,集团化、集中化、集约化发展将是羊绒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通过产业化的升级实现资金、产能、技术、人力、客户资源的互补共享,实现规模化经营,以完整的产业链来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利用国外先进理念、技术装备、人才资源,才是羊绒产业的最终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