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4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悟茶

□ 玩 偶

    对于一个生在茶乡长在茶乡的人来说,茶就是生活中的必需,说不上有什么特别感触的地方,开门几件事,事事离不开磕碰,有欢喜有劳神。

    闲暇时偶尔对日渐热起来的茶文化一词稍加琢磨,便明了当下国人口中熟稔的“茶”字,其实是指某种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和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大。抛开闲话的部分,无论借用哪路典籍都会发现茶的起源其实极其简单,劳作中偶然发现的一种可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的植物饮品。渐渐地在岁月的长河中分出喝与品两支,两个字分出两派的分歧与交集:一为解乏、止渴;一为安神、醒脑。

    起初,交集大于分歧,除了各自的侧重不同,还没有什么质的区别,慢慢地一派流入世俗的行列,乡间小子,贩夫走卒,以实用为目的,休息与解乏,对茶的要求也极其简单,色香,味正,最主要的是口劲(味道)要足,换用通俗的话来说,够酽。另一派则转入实用与礼仪为一体,以茶做载体,修身养性,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品味人生,渐渐有礼仪大于实用的趋势。当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决定着各自选择的结果,喝的是甘苦,品的是心情,说白了,一做入世,一做出世,全是感觉。喝与品,绝对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感悟。

    古人饮茶择境择水,时人杂事颇多,没那么多的讲究,但既然是品茶,多少还得讲点生活情调,人不亦多,三两好友,一壶清茶,偏座一隅,可闲聊,可发呆,手中有卷无卷、有诗无诗都无不可,但忌谈蝇营狗苟之事。阳光穿过窗棂,倒映在桌面上,茶汤半明半暗,半朴素半透亮,偷得浮生半日闲,可抵十年尘世梦。端起茶盏,拂去漂浮的茶梗,看杯中,汤色碧绿,嫩芽舒展,齐齐向上,立于杯中,扑面馨香绕鼻旋肺,直入心脾。细品慢啜,苦中含香,鲜爽回甘,一股清香顺喉而下,缓缓入胃,只觉得浑身通泰,飘飘欲仙。有浓就有淡,茶续三遍水,口中就是淡淡的情愫,一缕清香绵软悠长,清淡高洁。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的故乡,一个自古以产茶而声名远播的小城,到目前为止,好像也没有形成一套可供演绎的茶礼,更别说标准严格的茶道了,但却一直遵循着客来敬茶的规矩。人不分贵贱,上门即为客,敬烟泡茶请上座,不论你是官、是民,茶是现泡的热茶,双手奉上,过半即添,恭敬如仪颇有古风。

    春暖花开之日,漫步在山间的小道上,且走且停,渐渐忘了远近,踌躇间,远远听见犬吠,不由得兴头又起,快步转过山脚,一撇檐角探出竹林,紧走几步,抬头只见一个憨厚的汉子站在院坝边拦住狂吠的土狗,热情地招呼来人进屋坐,身后的孩子羞涩探出头。迎进门,递上烟,不抽,连忙吩咐后屋的人烧水泡茶。稍坐片刻,利落的女主人就把热气腾腾的茶水端了上来,“请喝茶!”尚未出口,一缕山野的清香扑面而来,直入肺腑。你别嫌弃茶器粗笨土俗不受看,茶是上好的本地手工绿茶,虽说制作工艺随着各家的忙闲稍有差别,但绝对口味纯正,瞅一眼茶汤碧绿,喝一口馨香沁脾,浑身的酸疼随着那一声低叹转眼就飞到那九霄云外,只剩下一个舒坦,不由自主地赞叹一句,主人的脸上就会溢起一副自得的神态。如果你对茶稍微懂点,还能说上几句,那稍显木讷的汉子立马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打开话匣,眉飞色舞地给你讲起茶的优劣、典故,滔滔不绝,指着对面坡上连天的碧绿茶园,由衷的幸福与自豪感跃然而出。

    或许这就是古老茶风熏陶下所形成的茶礼吧。道法自然,润物无声。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