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口到国内,在丰富国内农产品市场、满足国人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国内相关农业产业造成了影响甚至是冲击。那么,该如何看待进口农产品交易所带来的这种影响?一方面进口农产品带来了竞争,直接推动了我国相关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另一方面也在改变相关产业的发展格局,迫使产业做调整、谋转型,壮大自身实力,从而维护农民利益,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形成新的竞争力。
受进口冷冻肉冲击 肉牛产业谋转型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加工企业、餐饮业、居民等消费环节逐渐青睐低价进口牛肉,国产牛肉市场份额减少,国内肉牛产业受到了进一步的冲击。“现在市场上的牛肉分两种,我们叫它本地肉、外国肉。外国肉一斤才20块左右,而咱本地肉一斤的成本就三十来块钱,咋跟人家竞争?所以,这两年咱养牛基本上挣不着钱了。”这样的说法在养殖户中也常有耳闻。
“现在买家都拿进口肉打压我们,卖牛要不上价钱,养牛是微利经营。2014年是奶牛业的寒冬,如果对走私进口牛肉不加限制,国内肉牛业保不准是下一个奶牛业。”山东省高青县一规模养殖户介绍说。
由于国外养牛业靠补贴等压缩成本,使得国外肉制品形成较强竞争力。在市场现状的倒逼下,肉牛产业转型势在必行。那肉牛产业又该如何发力呢?
首先要健全品种改良和品系繁育体系,制定肉牛的品种选择、杂交、选育等方法体系。要利用地方品种牛耐粗饲、抗应激性强、出肉率高、肉质口感好、脂肪沉积好等优点,采用配套杂交技术,实施肉牛良种杂交,建设肉牛繁育场和肉牛原种场。
其次,推广先进的饲养管理和饲料配合技术,强化专业服务,提升养殖效率是关键。与粮食生产、地力提升等宏观政策结合,科学推进“粮改饲”;推进秸秆饲料化,形成适于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较高的饲料,探索精补料和农作物秸秆混合,推行全混合日粮配制技术;培养养殖专业人才,在面上带动提升养殖技术。
再次,大力健全牛疫病防控技术体系是保障。要严把规模化牛场的选址和建设,加强交易流通环节疫病防控设施建设,完善兽医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并对主要传染病、常见病建立快速有效的防控诊断技术。
叫板进口大米 优质和品牌影响是关键
德国的牛奶、美国的开心果、法国的葡萄酒……近年来,海外农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市场。前不久,中国游客甚至掀起了抢购日本大米的热潮,每公斤300元的高价也在所不惜。难道国外的农产品就一定比国内的好?面对国外农产品的强势竞争,国内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又有怎样的思考?
大米是泗洪县的一张“名片”。作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泗洪县79万亩水稻全部获无公害稻米认证,实现订单种植面积70万亩,稻米产业年产值近20亿元。“日本有‘越光’,泗洪有‘蟹园’。PK‘越光’,‘蟹园’底气十足!”坐落在江苏省泗洪县境内的苏北粮油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冬冬尤以自己公司出产的“蟹园牌”大米为豪。
2010年,“泗洪大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组对泗洪大米给出了“堪称米中精品”的高度评价。然而,泗洪大米的价格大部分在每斤几元钱到十几元钱之间,价格上与中国游客抢购的日本大米相差甚远,且出口量很少。像泗洪大米一样的好米还有很多,但好米之所以卖不出好价,主要还是品牌建设的问题。“要把金杯、银杯变成老百姓口碑,需要我们从思想意识上、营销策略上做大量的革新工作。”赵冬冬说。
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公信力,是国产大米强势“叫板”进口大米的必经之路。要保证大米的市场品质,一是要有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二是有绿色农产品或有机食品认证书;三是有配套的大米色选、抛光等先进加工设备,由此来保证进入市场销售的大米是优质稻米品种。然后再通过组织知名大米生产企业参加大量的农产品展销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推荐会,树立产品品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质量是品牌的基石与生命,品牌是质量的外延与形象,二者互促互进,才会占领更大的市场,减少进口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抗衡跨国公司 还需自身硬
近年来,以欧美为首的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农业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一方面拉动农业投资增加、优化国内农业产业,促使我国农业同国际农业发展接轨;但另一方面也易对我国部分农业产业形成垄断,对本土企业造成冲击。
大量“洋货”农产品的到来,表面上看是国内外农产品在品种、品质、价格等环节上的竞争,深层上看则是一批跨国农业企业在背后作推手。该如何壮大自己的民族企业实力,如何孵化出我们自己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企业,并最终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的整体实力。
今后农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争夺。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培养自己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要把国有资本向涉及国家食品安全、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和领域集中,加强国内农业企业间的联合重组,组建一批能够与国外企业相抗衡的大型企业集团。
北京惠农兴业农业产业化研究中心主任徐德徽说:“我们应加强对农业利用外商投资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制定,使外资引进与国家农业食品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充分释放跨国公司的正面效应,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确定外商投资的开放重点和次序,细化农业领域鼓励、限制和禁止的产业指导目录。”
此外,建立外资企业在国内农业市场行为的动态监测机制和安全预警机制,重点监控跨国公司并购国内农业流通加工龙头企业的动向;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禁止导致收购方产生或强化市场垄断地位的并购行为;对目前已被跨国公司控制的行业,应从国家战略利益角度进行行业管制,以确保我国农业产业安全。
理性看待跨国公司带来的正负效应
在与跨国农业公司的竞争中,中国本土企业通过学习和技术革新,缩短了与跨国企业间的差距;跨国公司对中国雇员、供应商、农民等进行技能培训、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劳动力的素质。
现代农业要想实现突破性进展,借助先进力量或是成熟模式来引导带动是必要的。台湾知名的饲料与肉类加工企业大成长城公司在东北投资设厂,现为大成东北亚公司,员工达1万多人,已经逐渐成为亚洲最大的农畜公司,带动了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出口创汇。
“在看到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更要对不利影响保持高度警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说,我国农业领域存在企业弱小和过度竞争等弊端,跨国农业公司进入和企业并购,导致原来的市场结构被打破,容易产生市场垄断效应。
在油脂加工行业,我国成规模的大豆加工企业中,外商独资或参股的企业年加工能力已占市场份额的80%以上。有专家测算,我国大豆每年进口量应控制在2000万吨以内,超过这个量,每增加100万吨,就会有130万农民放弃大豆种植。
(摘编自《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