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5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发展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意见》列出生态文明建设线路图

 

    本报讯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作为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意见》列出了明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意见》提出,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

    《意见》提出,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治理农业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业。为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意见》提出要发展绿色产业。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以及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产业。要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按照以人为本、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原则,建立以保障人体健康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防控环境风险为基线的环境管理体系,健全跨区域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种养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推广节能环保型炉灶,净化农产品产地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意见》为资源环境生态划出红线,提出要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合理设定资源消耗“天花板”,加强能源、水、土地等战略性资源管控,强化能源消耗强度控制,做好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继续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施永久保护,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数量不下降、质量不降低。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相应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李彩琴)


链 接: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表示,《意见》最突出的亮点或特点有两方面:一是通篇贯穿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二是通篇体现了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者的理念。《意见》强调,无论是政府、企业或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建设者,生产、生活过程中都应该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人有责、共建共享的过程。

    徐绍史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所以,要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起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要健全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对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同时,“红线就是禁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红线管控制度相当于生态保护的“负面清单”,能够有效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灰色地带”和“潜规则”,避免出现政策落不了地、措施做不到位等问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