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供销社,还是农村,人才的短缺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日,在安徽供销系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精神专题工作会后,一位市级社主任特别向省社主管的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院长耿金岭建议,加大力度,针对县及县以下社会发展需要,培训和培养一批适应基层发展的专业人才。
“老”问题需要新思想
对于这位市社主任的观点,同时还兼任安徽省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并主持“安徽老字号”企业评选工作的耿金岭深有感触。因为在刚刚结束的对2014年底安徽省商业经济学会评选出的102个“安徽老字号”品牌的调查中,耿金岭发现,老字号的历史和现状竟然和供销社有着惊人的相似,都迫切需要注入新鲜血液。
据商务部的调查显示,1990年原国内贸易部曾经认定的1600余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多数经营都出现了危机,其中70%经营十分困难,20%勉强维持经营,只有10%蓬勃发展。
而“安徽老字号”多集中在县域范围内,供销合作社的主阵地也在县域范围内;“安徽老字号”大多分散在餐饮、食品、粮油、医药等领域,供销合作社的业务也主要集中在农资、再生资源、农副产品、日用百货等;“安徽老字号”除部分酒企和茶企外,基本呈现小、慢、老的态势;供销合作社企业也一样是除农资等部分行业企业外,乏善可陈;“安徽老字号”不少经营者仅有的营销理念就是“卖老”,缺少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供销合作社的一些经营人员则不仅是思想陈旧,甚至连年龄也偏大,“倚老卖老”的结果只会是“老态龙钟”。
再细细追索,不少县域内的“老字号”,在1956年“公私合营”后,还曾一度划入供销社旗下,成为社有企业的一员,后来供销社历经与商业部门、粮食部门的合合离离,“老字号”则或与供销社其他业务部门合并或没落或渐渐脱离供销系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供销合作社甚至也可以称得上一家“老字号”,从历史和现状看,两者都面临着类似的发展难题。
耿金岭表示,“安徽老字号”要突出重围,必须建立现代经营机制,扩大品牌影响力,打造一支懂业务、会经营的管理团队。同样,供销系统要做到中央要求的“担当起更大责任”,也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懂市场、会管理的优秀企业家,造就一支对农民群众有感情、对合作事业有热情、对干事创业有激情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
体验式定向培养
其实,在听到建议之前,耿金岭也早已行动起来。为培养适应改革向纵深推进所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现产学研结合,目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正着手依托供销合作社系统,筹建农产品品牌服务中心和安徽老字号品牌研究所。
新的“中心”和“研究所”虽然还没有挂牌,但是教研工作早已全面铺开。郭湘如正是参与并负责这项工作的老师之一。对比以往只在课堂上分析讲解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案例的教学方式,安徽财贸学院的学生则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亲自深入合作企业自采素材,协助企业制订阶段性营销策略和品牌管理方案,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商业案例编入教材。郭湘如说,这种通过本土化企业的体验式学习,不仅让学生更有亲近感,而且亲身参与其中也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意识,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引发思考。学生毕业后再到企业工作,不仅知识更牢固,上手也更快。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经过亲身参与和独立思考,学生们的营销理念和经营思想也变得更加贴近和符合实战要求。比如,有人就提出对待具体的“老字号”企业要深入分析它的历史原因,在制订营销策略时要考虑它与当地文化习俗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文化习俗的传播范围,在有限区域内做强做大“老字号”,使之成为文化习俗的载体。要讲好品牌故事,让一方水土滋养的人们无论走到哪都能借此品得到历史,找得到乡愁,而不应不计人力和物业成本盲目扩张。
因应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已先后和安徽省社控股企业辉隆农资集团以及“老字号”同庆楼等企业联合开创了“辉隆”班、“同庆楼”班等特色定向培养模式,为行业发展及时注入新鲜血液。
作为供销系统第一家控股上市企业、农资行业的翘楚,辉隆集团的业绩和人才队伍在供销系统内已是有目共睹,“辉隆”班的效果自不必多说。至于“老字号”,创建于1925年的同庆楼则因为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等原因,曾一度濒临破产边缘。经过重组,革新管理模式,通过引入和委托培养等手段打造了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后,目前的同庆楼餐也早已同时跻身“全国餐饮百强”和全国“老字号”百强之列。
耿金岭表示,目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已经征得安徽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支持,不仅会全面加大各类专题培训力度,还会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定向委托培养供销合作社所需人才。继续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系统优势,将供销系统内企业作为学院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学院作为企业员工的培训教育基地;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安排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院挂职任教,校企合作开展“双基双挂”工程,实现了校企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