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于4月15日-5月5日在广州举行。广交会一直是我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此次广交会上,我国农产品内销市场越来越火热,深加工的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多,传统的农产品贸易格局正在加速转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这些新变化不仅引起海外采购商关注,也给全球市场“摸底”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了宝贵线索。
看产品:“原料”变“成品”
成本攀升和汇率变动,让企业出口的“原料”少了,精加工的成品多了。与往届不同,现在人们已经很难在广交会上看到成堆的大蒜、胡萝卜、生姜、蔬菜和水果了,展现在全球采购商面前的多数是经过深加工和精加工的蒜片、姜粉、水果干片和脱水蔬菜、冰鲜制品。这既是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顺应国际产业比较优势转变的必然结果,也给全球市场带来了更丰富的商业选择。
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江苏东方黎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贾继才说,由于汇率的急速波动、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攀升,企业出口的生鲜产品竞争力已经比不上东南亚地区的同类产品了,但在深加工产品方面,产业链条完整、技术储备雄厚、资金充裕的企业依然大有可为。
“我们正在加大食品深加工程度,将来会制造更多成品,比如大蒜软胶囊、黑大蒜、蒜粉、蒜片等。我们不比成本谁便宜,我们比谁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他说。
推出新产品、特色产品和细分市场产品,则是另一些农产品企业的应对策略。
山东百枣钢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区域经理沈龙说,公司没有直接出口大枣,而是把重点放在新开发的、针对时尚人群的枣酒和蜜酒上。同时还吸收了国际品牌的开发经验,生产的相关产品包装精美、富有创意,过去一年的销售额超过了8000万元人民币。
看市场:出口转内销
随着近年来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更多出口企业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国内市场。
在“闷头”出口日本市场10多年之后,以超市和便利店速食食品著称的山东龙藤不二食品有限公司在本届广交会上首次把原本整齐划一的出口摊位“一分为二”,一半继续原来的出口洽谈,另一半则直指国内消费市场。“去年开始转做国内市场,今年预计销售额要到3000万元人民币,明年要做到6000万元。现在农产品外销不好做,国内市场却好起来了。”公司产品部门科长李晓强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不仅是中国企业的机会,也是全球市场的机会。李晓强说,在过去多年对外出口的基础上,中国实际上已培育出大批符合国际高标准的农业特色产品和大型加工企业,随着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高价格农产品需求的飞速增长,这些产能必然转向为国内需求服务。“全球企业也应该抓住这个时机,主动和中国企业、中国市场对接,这将给全球农产品贸易带来新的生机。”李晓强指出。
(王攀 马曹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