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棉花协会最新发布的2015年植棉意向面积调查报告显示,新疆棉区植棉意向有所回升,内地植棉意向持续减少。3月底至4月初,中国棉花协会对内地12个省和新疆自治区310个县(市、团场)、2930户棉农进行植棉意向调查。据悉,被调查的2930户棉农中,准备减少植棉面积的棉农占43%,准备增加的棉农占3.58%,与上年持平的占45.32%,尚在徘徊的占8.09%。按照被调查棉农植棉意向加权平均计算,全国棉农平均种植意向下降23.61%,以中国棉花协会统计的2014年植棉面积为基数,预计2015年全国植棉面积为4842.6万亩。“在我国植棉历史上,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植棉面积是历史最低点,植棉面积有4000多万亩,3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国的植棉面积还有5000多万亩。”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芳说。我国棉花行业发展了几十年,如今植棉面积下降到4000多亩,难怪很多业内人士都慨叹:“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如今,棉农为是否继续植棉而纠结,加工企业为棉花销售而发愁,纺织企业为难觅优质棉而头疼,行业内各产业链似乎都陷入困局,的确是时候慢下来,认真为行业把把脉了。
销售困难不只 缘于数量过多
2014年度棉花销售仍是目前业内人士最为关心的话题。在中国棉花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新疆棉花协会会长肖玉清介绍,棉花入库427万吨,目前销售率58%,销售缓慢,加大了流通企业的经营风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麻公司总经理梁东亚也反映了类似情况,他介绍说,今年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成效初显,达到了预期目的和效果。今年兵团植棉面积1115万亩,产量176万吨,是面积产量最大的一年。但目前棉花销售是最大的问题,兵团棉花目前仅销售了47.8%,不包含向各师团已收购的棉花,销售压力较大。
据某棉业公司销售人员反映,“自从实行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国家不再收储棉花,2014年度我们棉花的销售进度缓慢,棉花价格倒挂,去年11月份,销售价格还在14500-14600元/吨,随着棉花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到现在棉花售价基本在13700元/吨。今年公司收购的机采棉占到95%左右,均属三级棉,个别少数棉花为二级棉。虽然二级棉的市场价格每吨比三级棉略高200-300元,但由于挑包费时费力,因此公司都是混合打包,按三级棉进行出售。”虽然目前公司已出售3/4棉花,销售速度放缓,但据销售人员反映,在新疆当地棉花加工企业里,这已经算是销售进度比较快的了。在谈到导致今年棉花销售缓慢的原因,销售人员认为与市场供求不无关系。“今年服装出口、纺织大环境都不是很好,导致纺织企业采购需求不旺,这也许是棉花销售不畅的原因。”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某棉业公司负责人也表示,今年棉花销售不畅通,这些年新疆一级棉少,市场上大部分都是二、三级棉花,而棉花内在品质和外观形态都是影响棉花销售的因素。
我国棉花缘何苦无销路?从中国棉花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获悉,预计2015年棉花总产量为588.8万吨,进口棉花150万吨,棉花消费量793.3万吨。可见,目前棉花市场本身就供大于求。
而在新常态下,供求关系不只是数量,更表现在适销对路上。纺织企业的代表认为,从纺织企业订单看,目前整个纺织需求市场稳定,但纺纱企业和棉花供应商之间应加强对接,棉花生产者要能生产出符合纺织企业要求的高品质棉花,只有提高棉花质量,我国棉花的需求量才会稳步回升。同时一些纺企还建议拉大高品质棉花和低品质棉花的价差,才能实现无缝对接,适销对路。
棉花种植需要 适销对路
澳棉每吨17000元仍供不应求,我国国产棉13000元却无人问津,这给我国棉花行业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棉纺厂为什么都喜欢用进口棉?美棉、澳棉、巴西棉等都均无三丝污染,生产漂白纱无后顾之忧。同时,部分棉花品种纤维长度长、强力高,可以生产高强的纱线提高生产效率。”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副厂长唐戚逸如是说。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叶戬春在介绍我国纺织企业的情况时提到,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我国纺织不到4000万锭,2012年达到了1.2亿万锭,2014年产能为7000-8000万锭。我国纺织企业正在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后的纺织企业大多都是大中型企业,走高精尖道路,而对棉花质量要求不高的2万锭以下的棉纺企业,现在基本大部分都已经被淘汰了。由此可见,国内纺织企业的用棉需求已经发生了由量到质的转变,更多的是对高等级棉花的渴求。
在中国棉花协会第三届理事会议上,中国棉花协会秘书处相关负责人在谈到我国棉花质量时,指出:从统计数据来看,从2008-2014年,我国棉花单产全国提高了12%,新疆提高了 6.9%;高等级棉花(品级1+2级、或者颜色级白棉11+21级棉花),在棉花市场放开前正常年景的比例是40.75%,但从2008-2012年度的数据来看,全国和新疆高等级棉花占比分别是13.01%、18.30%,比放开前正常年景的比例分别下降了68.07%、55.09%;白棉11+21级棉花2014年比2013年全国下降了7.6%,新疆下降了20.66%。2008-2014年棉花的平均长度全国下降了0.56mm,新疆下降了0.61mm;平均长度整齐度全国下降了0.08%,新疆下降了0.18%;平均马克隆值(A+B级)全国下降了12.63%,新疆下降了8.33%;平均断裂比强度全国下降了0.79cn/tex,新疆下降了0.82cn/tex。各种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4年,我国棉花单产虽然提高了,但质量却出现明显下降。
据悉,目前国储棉库存有1000多万吨,再加上现有的棉花产量,短期内我国棉花市场供求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棉花处于量多质不优的现状。
产业升级需要合力而为
我国棉花产业困境需要棉花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合理而为。
“应开拓思路,从品种、栽培模式、采摘、加工等各个环节狠抓质量,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我国棉花的竞争力。棉花产业链上下应加强互动,不能继续走粗放的发展道路,要具备国际眼光,让国内棉花生产、物流、仓储等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学习交流。”商务部对外贸易司相关负责人承春说。
“面对棉花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常态,我们应该抓住产量相对过剩的机遇期,调整生产结构,提高棉花内在质量,让中国棉花更具有竞争力。其实不仅仅是棉花,多年来我们一直追求产量,从种植品种、生产模式到标准导向,但是纺织企业并不买账,造成产销不对路。所以要在求数量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质量。而且从长远来看,一旦未来市场出现供求关系紧张时,质量才是缓解供求关系的关键。同时,要建立棉业扶持政策的长效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促进机械化、现代化、可持续化。”高芳表示。在我国所有大宗农产品中,棉花的人工成本相对较高,所以机械化是趋势,可以大大降低种植的成本,但机采棉的质量与手摘棉相比,却明显不如手摘棉,那么如何实现未来棉花产业的提质、减人、增效,如何提高机采棉的质量也将是我们未来产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也需要棉花加工方面新技术的研发。
“另外,棉花虽然是传统行业,在互联网普遍应用这种大背景下,棉花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必须适应社会潮流,转变产业存在形态,升级技术存在形态,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棉花生产经营领域的示范应用,否则必然导致行业走向发展的死胡同。” 高芳强调。
记者观察
不谋质变 难有未来
与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一致,中国棉花行业在今后一段时间也将面临并要学会逐步适应自身的新常态:从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逐步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转变。
去年,新疆开始实施棉花目标价格,以此促进棉花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
今年棉花播种之前,新疆农业厅发出通知,调减今年全疆的棉花种植面积,目的是提质增效、以利长远。
这些都是行业变革的端倪。“虽然当前市场上棉花居多,但符合我们需求的却不多,近乎没有。”从去年年底开始,纺织企业纷纷发出此呼声。尽管本年度市场上棉花数量供大于求,棉花销售出现困难,但是,市场上高等级棉销售紧俏,纺织企业对此需求强烈。
去年,印度棉花产量一举超过我国,成为世界第一产棉大国,中国棉业更需要提“质”来应对竞争。
面对产业发展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产业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面对我国纺织企业正在进行的转型升级,用棉需求也发生了由量到质的转变,更多的是对高等级棉的渴求。中国棉业发展过“质”关需要产业链各方合力而为,从种植源头的种子研发到收购、加工、运输、检验标准、末端销售等环节把控好“质”。
种植生产纺织企业需要的棉花,提高棉花质量,才是棉花产业改革的方向。棉花生产在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同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棉花,最终让棉花生产与纺织企业需求实现无缝衔接,订单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今后我们要大力发展棉花的订单生产,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