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怀的人才能做普惠金融,农村信用社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情怀的人。”
在4月24日于贵州荔波举办的2015全国农村金融高级新闻研讨班上,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何广文深情地说。
有情怀的普惠金融怎么做?
“我们要搞农民的金融教育,要搞客户的金融教育。” 何广文说。
在风景秀美的贵州荔波,农商行的上上下下正做着这样的事。
农商行的金融服务送到了家门口,仍有农民不敢办贷款,也不会用卡,缺乏金融常识,成为他们进入市场的障碍。为了切切实实推行普惠金融,让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的便利,农商行员工们不辞辛劳,想尽办法。
荔波农商行水族青年潘永恶,会说汉语、水语、布依语和苗语等多种语言,在播尧镇当信贷员的他,利用晚上时间深入村寨,把村民聚集起来,少则几户人,多则数十人,为村民讲解金融知识。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他操着荔波方言、水语、布依语、苗语等,教群众如何使用信合卡、如何识别假币、如何预防诈骗,深得村民欢迎。
“不孝敬老人不能贷,夫妻邻里不和睦不能贷,沾染毒品不能贷,小偷小摸不能贷。”4月24日晚的“金融夜校”课堂上,潘永恶给水春村村民生动地讲述着贷款知识。
像这样的培训,在荔波县已经成为常态。2014年,贵州农信社结合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则,利用晚上休息时间逐区、逐乡、逐村、逐组向群众普及金融知识、传递致富信息,有效地总结出“金融夜校”模式。他们向农民面对面介绍金融常识,手把手教会业务办理,为农民对接市场、进行商业化运作铺路。
“像我们这样50多岁的老人,想出去打工又难找得到合适的工作,在家又难挣得到钱。通过信用社的夜校培训,我知道了很多金融知识、信贷政策。”甲良镇新场村新寨组村民莫玉菊对开办金融夜校感触颇深,“像我家这样的条件,不用担保就能给我发放5万元贷款养猪养牛,在家就能创业致富。”
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黔南农信社累计举办“金融夜校”7621场次,培训人数达43.19万余人次,覆盖全州所有自然村寨。同时,在培训和宣传过程中,征求到群众意见建议5951条,现场解决问题5668个,发放宣传资料46.44万份。
“金融教育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对官员的金融教育。”何广文说,“我在调研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凡是地方政府领导懂金融的,那个地方的金融服务都搞得挺好。当地的农户、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能解决。”
实践出真知。荔波农商行也想到了这一点。
4月8日,荔波农商行将该县工业园区管委会、金融办、人行、银监、财政等14个县直部门领导及来自社会各界的企业代表100余人请来参加培训。他们称,这是金融夜校“升级版”。
“升级版”的金融夜校,将宣讲对象由传统的农民转变成行政领导、企业家,宣讲方式由开放式转变成“请进来”,宣讲老师由客户经理转变成资深培训专家,宣讲内容由传统业务转变成创新业务,旨在全辖范围内打造一股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热潮,确保范围更宽,力度更大。
“这正是我们基层农商行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进程中,不断结合市场融资需求,解决客户发展融资难题的重要工作体现。”贵州省联社黔南审计中心负责人况从林总结道。
“我们农村信用社里都是本地化、本土化的机构,我们做普惠金融是最有优势的。”何广文说,“信贷,就是在做信息。只有信息充分、信息对称,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信任关系,信用社才敢放款给客户。而这一点上,农村信用社本身是具有先天的条件的。”
这样的思路正在被付诸实践。
“依托省级平台建设,打造生活加交易型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平台。”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主任孔发龙表示,江西省农信社围绕满足客户生产和财富管理两个最核心的需求,将社区居民的物质和服务需求纳入百福商城项目,实现社区居民生活、出行和金融服务资源互联互通,建立线上销售、线下本地化服务的营销模式,让金融服务覆盖得更深更广。
“做普惠金融就是这样一个思路,做普惠金融有这种效果。”何广文说,“做普惠金融很费劲,但是收获会很大。到农村做普惠金融服务,这是需要有情怀的同志做的。农村信用社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情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