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夏日的一天,在滚滚长江南京段的江中岛屿新济洲岛上空,5架武直军机正盘旋在半空中,倒飞、爬升、俯冲……近处,5架无人植保飞机带上药箱,陆续升空……
这是联合军演?当然不是。只是碰巧在军队飞行训练的背景下,安徽辉隆农资集团瑞美福公司植保飞防机组在为新济洲岛上的4000亩大豆和玉米喷洒农药。岛上的农场主说,因为有了辉隆的植保服务,当年岛上仅大豆亩产就达到了300斤,而以前最好年份的亩产量也不过270斤。
人们常常称保家卫国的人民子弟兵是“最可爱的人”。今天,当国家面临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时,供销合作社旗下的辉隆人正饱含青春激情奔走在田间地头,通过科技服务帮助农民种地,全力培育“新农人”,已然成为农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加盟商:又卖农资又种田
身为供销合作社系统首家控股上市公司,安徽辉隆农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曾以发达的连锁网络闻名于业界。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辉隆的连锁网络也在悄然变化。
“你别看我们这条街小,三四年前,街上的农资店竟有十七八家。”辉隆连锁网络加盟商安徽省肥东县包公镇的韦秀龙不无自豪地说:“现在就剩3家,我虽然做得最迟,2006年才入行,但现在在这条街上,我的份额差不多占7成!”刚过40岁的韦秀龙觉得,做农资一定要有新思想,“其他人被淘汰的原因,一是手上没产品,二是没对接好种田大户。”
韦秀龙特别爱听收音机,刚做农资生意时,由辉隆股份和安徽广播电台合办的农技服务节目是他的最爱,期期不落。当时,周边农民每户大概有5-10亩地,农民买农药总挑最便宜的买,种花生都买5毛钱一小袋的药。韦秀龙就把收音机里介绍的售价10元/袋的花生拌种剂送给农民用:“秋后收花生,要没虫你们再给我钱,有虫我就不要钱了。”到花生收上来,果然一个虫眼都没有,农民就信服了。第二年,不用他费口舌,老百姓主动来买这款高端药品。“而且,早被列为禁用农药的‘666粉’,以前还有人偷偷用车子送到村子里去卖。自那以后,即便有人去卖,也没有人买了。”韦秀龙说,“我算是看明白了,只要效果好,农民是肯用高端农药的。”
这些好农药从哪里来?韦秀龙了解到,作为拜尔、先正达、巴斯夫、陶氏、富美实等众多国际先进农药科技企业重要产品的区域总代理,辉隆不仅掌握了相关产品的货源,还拥有一支专业提供农作物全程解决方案的年轻服务团队。于是,2010年,韦秀龙正式加盟辉隆,在农资店门口挂上了辉隆连锁加盟店的标识。有了更好的货源,他的销售业绩也一路猛窜,“销售增长年年翻番都不止”。
2012年的春天,韦秀龙却遭遇了一次不小的打击:往年杂交稻种能卖出5000斤以上,这年只卖了2000斤。经过了解后得知,当地农民的土地集中流转到邻县巢湖来的职业农民手上,他们的种植习惯以旱直播常规稻种为主,杂交稻种市场缩减。
韦秀龙意识到,这些每户都种植300-500亩的陌生外来人,是他未来的大客户。他没事就跑去跟他们闲聊,了解他们的为人,观察他们的耕作习惯,也帮他们看看地里的作物,提醒做好病虫草害防治。为了更好地对接大户,韦秀龙还陆续流转了500亩土地,加入种田大户的队伍,示范新技术给他们看。其中,新来的大户就是从他那里学到对种籽进行拌种播种的技术的。有了他的示范和组织,辉隆股份每次在当地开办植保农技培训活动,大农户们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
现在,刨开人工、物料、地租等开支,韦秀龙种地的纯收入每年不低于30万元。这一来,本地原先做粮油收购、农机代耕代收的人,也纷纷向韦秀龙的农资店靠拢,咨询信息,寻求协助,或者流转土地承包种粮。韦秀龙估算了一下,仅仅5年时间,包公镇周边90%以上的土地都流转到了大户手里。因为服务大农户做得好,2009年时,韦秀龙种子、农药上的年销售额还不足10万元,现在已经轻松过了100万元。
和大户接触时间长了,韦秀龙发现,这些大户都很讲信用,每次赊货给他们,等粮食销售后就会主动要他去结账。所以,他也敢于把货赊给大户。但是,他并不是把产品赊出去就坐等收钱的甩手掌柜,粮食收割前,他几乎整天都在大户的地里转,为他们把好最后一关,抓住在望的丰收;也为了防止极个别大户收上粮食就跑路的现象在他这里出现。
“虽然辉隆已经详细掌握了我这里的大户信息,但他不会直接去对大户赊款,还是要通过我。”韦秀龙曾经担心辉隆有一天会越过他直接跟种田大户对接,但现在不会了。因为辉隆股份董事长李永东就亲自表示,辉隆虽然一直在对大农户进行技术培训,但是主要的组织工作却还是会交由当地连锁加盟商来做,同时,也鼓励和支持做得好的加盟商流转土地,成为大户,更好地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发挥信息和技术中转站的作用。
据记者了解,目前,仅皖中地区,20%以上的辉隆连锁加盟商已经兼做种田大户了。
植保人:让种田的人挣到钱
受国家惠农政策鼓励,不少以前几乎没种过地的人,也纷纷入行成为种田大户。身为80后的辉隆瑞美福植保公司经理李方敏就经常遇到这样的大户。
有一回,李方敏接到肥西县一个种田大户的电话,请他去地里看看。两人约好在当地粮站碰面,李方敏到达后,在粮站前的几辆农用车旁问了个遍,都没找到那个人,没想到那人却坐在一辆奥迪Q7里。
到了这位大户近1000亩的水稻基地,李方敏惊呆了:地里只有杂草,根本看不到秧苗。这位大户叹息,他已连续3年每年亏损50万元了。“再有钱的老板,也不愿意亏损。”李方敏说,辉隆团队俨然是这位大户扭亏的最后希望了。
考虑到成本和收益比,李方敏决定对当季水稻不采取措施,能收多少是多少。而从下一季小麦开始,为他制订并实施从麦种包衣、麦田喷洒封闭药到叶面肥施用、病虫草害防治的全程服务方案。当季,这位大户的小麦亩产达到710斤,而在当地,亩产500斤就算不错了。这下,连年亏损的老板终于一举扭亏。
2014年,安徽五河县种植的超级水稻大面积绝收,轰动一时。尽管个中原因复杂,但夏季持续低温阴雨也是致灾诱因之一。刚刚种小麦实现扭亏的肥西老板,同样受到了影响。当时正值水稻扬花期,稻田中原本长势很好的水稻突然出现了少量稻穗顶端发白的现象。于是,他们第一时间向李方敏求助。辉隆的团队到达后,判定水稻感染了穗颈瘟。然而,连续低温阴雨,防疫性的杀菌剂打下去也不管用,李方敏当即决定,在雨歇间期使用治疗性的杀菌剂。果然,病情被及时控制,水稻最终只减产了20%,当年亩产900多斤。
2015年,这位重拾信心的大户走出国门,在加拿大购置了4.5万亩土地发展粮食种植。最近,他还专程向李方敏发出邀请,请辉隆的团队去加拿大做植保工作!在种粮大户心中,辉隆植保人无疑是“最可爱的人”。
长丰县的一位种粮大户刘慧芹对记者说:“我知道李方敏从我这里挣到钱了,但是我愿意让他挣。我还跟他说,只要你服务好,以后我不光买你的农药,还给你发工资。”因为她知道,对于她这种没有任何种粮经验的大户来说,没有辉隆的全程服务方案,就很难在地里挣到钱。在刘慧芹的推荐和示范下,周边大户们近5000亩地的农化服务,现在都是由李方敏率领的团队在做。
大户种地算大账,不光看价格,更看重农资产品的质量和植保服务。刘慧芹说:“贵一点也没关系,贵有贵的道理。如果能实现增产30%甚至更高,多投入的那一点就微不足道了。况且原来一季水稻要打7、8次药,换成高效农药后只用打3、4次,算上昂贵又短缺的人工,原来的成本其实要更高。”
相对于大农户对植保服务的渴求,经济作物的规模化种植,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
肥西县西部因缺水、地势不平,不宜发展粮食作物。为发展农村经济,2011年底,当地一个名为周公山社区的村子引进了既可以作炒货又可以入药的瓜蒌子进行种植,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2012年,试种200多亩。为确保试种成功,社区村“两委”特地联系了辉隆股份,为他们提供瓜蒌专用肥、高效低毒农药和农化服务。
第一年,瓜蒌子平平稳稳迎来了丰收。第二年,种植面积扩展到400多亩。没想到刚坐果不久,瓜田爆发斜纹夜蛾,一只虫子一个晚上就能吃掉半片叶子。瓜蒌子搭架生长,棚架高度尚不足1.5米,叶子覆盖下的棚内温度差不多有40度,人根本无法钻进去打药。而且棚架上叶片层数又太多太厚,即使人能钻进去打药,也只能打在内表面,根本打不透,防治效果有限。
辉隆植保团队当即调来两架无人植保飞机,免费为农民喷施农药。和人工打药不同,飞机悬停在棚架上,旋翼能产生向下的气流,雾流可以轻松穿透叶层。不到2个小时,400亩地就全部打完了药,随后,虫子就像下雨一样“啪啪啪”往下掉。
有了辉隆的种植技术和植保服务护航,老百姓的胆子也大了起来。又一个丰收年后,瓜蒌子种植规模迅速扩大,现在周边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
瓜蒌子是多年生作物,不仅种籽是重要的炒货原料,根、果、果皮、种籽又都是中药材,叶片还可以制茶。种植收入每亩能达到6000-10000元,而且销路很好。现在,肥西农民地里的瓜蒌才刚发芽不久,加工厂家收购的订金就已经打到合作社的账户上了。
本以为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得知周边一个农户从他们这里学了种植技术后,去年种植70亩,采收瓜蒌籽后又挖出根来培育种苗,靠这就收入280万元,周公山社区党支部书记胡子仁说:“这个太赚钱了!唉,只是我们没技术不敢做,如果能解决好种苗灭毒……”没想到,他眼里的难题,在李方敏看来根本就不是问题:“亮盾加吡虫啉稀释水蘸根……今年底,我们来帮你做。”
基层销售员: 燃烧青春跑乡村
从春耕备耕开始至今,辉隆的基层销售员周仨娟几乎每天都在跑她所负责区县的乡镇。早上四五点钟就下村组,宣传农技知识和产品;晚上再和经销商一起合办农民培训会,不到夜里十一二点很难回到驻地。辛苦是辛苦,但她心情格外好,因为在刚刚结束的4月,她的单月销售业绩已经超过1000万元。
周仨娟1984年生,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植保专业,自2013年初进入辉隆以来,每年完成的销售额几乎都以近50%的速度递增。她解释说,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农民对农技服务的旺盛需求。所以,虽然做的是销售工作,但她更觉得自己是个信息宣传员和农技推广技术员。
她的感觉也得到辉隆股份人事部门的印证。作为农资流通的贸易企业,原先辉隆招聘的一线工作人员主要都是贸易专业的销售型人才,而现在则转为以农学背景的技术性人才为主。据悉,目前辉隆1400多名员工,平均年龄尚不足30岁,年轻的技术型专业人才已是公司员工队伍中的绝对主力。
面对农村种植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辉隆股份将为农服务放在转型的中心位置,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转变”,即以科技服务为中心,以网络建设和品牌建设为基本点,由做行情向做模式转变、由做品种向做品牌转变、由经营服务型向服务经营型转变的转型思路。按照这一思路,仅2014年,辉隆股份就组织培训农民达7万余人次;算下来,每天都举办了不下3场的“辉隆科技大讲堂”活动。
在周仨娟服务的大户中,以水稻为例,亩产增收200斤以上已经非常普遍,有些甚至超过300斤。现在,每当她去拜访零售商和种田大户时,他们都要留她吃饭,像家人一样待她。
周仨娟说,这种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觉是她到了辉隆平台后才有的。“辉隆的平台,面更宽,能接触到的好产品更多,能学到的知识也更多。”这位曾经因下乡宣传推广产品和技术而在盛夏之际住过仓库、因专注农民培训会而从楼梯上摔下磕断门牙的坚强女孩,将自己开展业务的经验总结为:“实干、肯干加傻干,只要认准了就去干。”
决策者: 转型升级需要坚持和耐心
认准了就坚持干,一以贯之,这也正是辉隆股份的做事风格。辉隆股份董事长李永东说,当农村土地流转还只是苗头性新生事物时,辉隆就研判到,未来大农户必将成为主流,一买一卖的模式必然要向以服务为导向的运营模式转变。于是,2009年前后他们就成功流转了全椒县和临泉县两块共约3万多亩的土地,探索规模化种植,着手服务大农户;为做好农技服务,辉隆股份十年如一日坚持和安徽广播电台合办科技种田服务栏目,坚持运营400专家咨询服务热线;为适应规模化种植对肥药的专业化、定向化需求,辉隆又在全国布点创办和收购了5家工厂,专注打造“辉隆”品牌农资产品……
“创新需要付出代价”,在消灭亏损点上一向毫不留情的李永东对于转型创新却给予了极大的耐心,甚至还要对开展新业务的部门下达亏损指标。
事实证明,这种耐心和坚持正是企业转型所需要的。在近年农资市场整体疲弱的行情下,辉隆股份的销售、市场份额和利润率却都在持续逆势增长。其中,辉隆旗下的瑞美福公司,最近几年的销售和利润增长率几乎年年都在30%上下,2015年则有望突破10亿元。按照李永东设定的目标,到2020年,从规划设计到种植管理,在安徽,由辉隆提供全程种植方案服务的农田将达到1000万亩,占全省耕地1/6。
作为60后,李永东说,自己这代人当年是唱着《20年后再相会》,满腔热血奔赴工作岗位的。2011年,辉隆成功上市,企业管理层基本都已实现财务自由,但是,只要事业有需要,他们个个还是会跟年轻人一样,冲到第一线,用干事创业去回报社会,就像歌里唱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或者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李永东总是这样鼓舞辉隆团队的年轻人们:“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从今天开始,20年后再相会,国家会是什么样,农村会是什么样,辉隆会是什么样,新一代的年轻人只要肯奋斗,丰收的梦想都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