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5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如何理解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新型”

□ 叶兴庆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强调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和“新型”这两个基本要求。我理解,“中国特色”,就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制度条件和资源禀赋特征;“新型”,就是要彰显时代特征,紧跟世界农业发展新理念、新趋势,运用最新科技成果。

    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应该是集体优越性与个人积极性“双结合”的道路,发挥集体在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牵头作用,调动农户生产经营积极性;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双提高”的道路,继续发挥农业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传统优势,又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机械化,使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应该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双增强”的道路,既充分释放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又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可持续性;应该是主体功能与多元功能“双发挥”的道路,在继续发挥农业为全社会提供食物等物质产品这一主体功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重视发挥农业提供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应该是国内生产潜力与国外市场潜力“双挖掘”的道路,既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安全,又积极利用国外农业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不尽相同,南方与北方、农区与牧区、平原与山区、城郊与农村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很大,在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农业适度规模大小等方面不可能完全一样,全国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推进农业现代化。

    环顾当今世界,无论老牌的工业化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除少数人口极少的国家外,农业都比较发达。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经济体量庞大的大国而言,建立起发达的农业产业至关重要。农业是与土地、水资源等资源禀赋条件密切相关的产业,各国资源禀赋条件差异较大,其农业发展的道路也各不同。我们应该走什么样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可以借鉴别国经验,但不能照搬照套。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户均土地规模仅7亩多,即便90%的农民转移出去了,留下来从事农业的农户户均规模也只有70亩,与欧美国家相比这个规模仍然小得可怜。尽管我们应该把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但无论土地怎样流转集中,都不可能与欧美国家在土地经营规模上拼大小、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上拼强弱。我们应该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突出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农产品,在产业链条上拼长短、在附加值上拼高低。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原文摘编自《求是》杂志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