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虽在小步快跑,但与山东、浙江、江苏等省相比,无论出口种类还是出口金额,差距仍然很大。那么,安徽出口农产品目前存在哪些短板呢?
1 出口企业体量小
作为出口主体的安徽省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因此,这些出口企业在基地建设、自检自控、国际认证和品牌开拓等方面难有大的作为。
“全国农产品出口第一强省山东,农产品年出口金额约150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并有年出口额超亿美元的企业。安徽省农产品出口企业与山东、江苏等农产品出口强省相比,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省商务厅对外贸易管理处夏勇处长介绍说,截至2014年底,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近200家,其中年出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34家,年出口金额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1家,年出口金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3家,年出口金额在6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一家。
茶叶是安徽省主要出口农产品,省茶叶行业协会顾公新会长介绍说,安徽省年出口茶叶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7家,大部分茶叶出口企业年出口额在500—1000万美元之间,还有部分茶叶出口企业年出口额不到500万美元。由于茶叶出口企业普遍体量不大,百家取得自营出口权的茶叶企业,发生实际出口业务的只有20多家。大部分茶叶加工企业虽有自营出口权,但很难接到订单。有的即便能接到订单,因加工能力有限,这一份订单却需要数个企业共同承接。
夏勇指出,由于农产品出口企业体量不大,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有限,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所承接的订单近四分之三都是上海、江浙等地的转手订单。由于这些出口企业没有自己一手的客户资源,不仅一部分商业利润没有享受到,客户资源也极不稳定。
2 出口农产品结构低端
据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姜宗亮局长介绍,安徽省出口货值较大的还是脱水冷冻蔬菜、茶叶、中药材、蜂产品等,基本属于原料产品,约占出口总货值的70%,没有形成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与安徽农业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符。
据了解,由于安徽省农产品生产加工仍沿用传统方式,规模小、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农产品加工技术含量低。例如蔬菜,目前出口的主要为保鲜类、冷冻类、腌制类产品,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如蔬菜汁、蔬菜酱、罐装类蔬菜产品出口较少,热风干燥产品(蔬菜)加工厂过多,产品过剩,而国际市场需求较旺的低温真空干燥产品加工厂很少。
以茶叶为例,受茶叶企业实力水平限制,茶叶企业只能向国际市场输出散装的、贴牌的、低附加值的大宗茶,企业利润微薄。顾公新表示,近年来,安徽省出口茶叶的需求等级也在降低,由于利润微薄,国内企业的市场开发积极性弱,不愿意投入更多,很多原来做出口的茶叶企业转向国内市场。
3 贸易壁垒依然存在
当前食品、农产品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各国利用技术壁垒限制进口的情况不断增加,美国限制性技术法规和标准有2万多种,欧盟有1.5万种,日本有1.2万种。就一些敏感商品要求检测的指标越来越多,标准也越来越严。
据了解,过去许多进口国对安徽出口农产品,采取的是抽检办法,现在却变成了批批检。这些歧视性检验直接导致安徽省茶叶、蜂蜜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严重受阻。而我方企业对进口国的农产品标准信息及风险预警动态也不能及时获取,信息掌握滞后,无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企业往往按照客户提供产品要求而非依据进口国检验检疫国家标准,导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遭遇通报退货的风险较大。据姜宗亮介绍,根据农兽药残留监控、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控以及出口产品抽样检测结果,重点出口产品茶叶、水果罐头、水产品、中药材、芝麻、花生中的农残、重金属、黄曲霉毒素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顾公新指出,随着欧盟、日本对农残限制标准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残检测种类的不断变化,很多茶叶出口企业的出口产品在初检或送检时就存在问题,导致有订单但交不了货的情形屡有发生,制约了茶叶走进这些高端市场。安徽省茶叶出口大户——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年出口茶叶超过3000万美元,但销往欧盟和日本市场的茶叶只有500万美元左右。顾公新估计,全省茶叶出口企业在欧盟和日本市场的出口额最多1000万美元,不到全省茶叶出口总额的5%。究其原因,他认为,除了进口国高筑“绿色壁垒”外,安徽省茶叶种植领域的组织化程度低,茶农随意使用农药的情形比较严重,导致部分茶园存在农残超标现象。
(李 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