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5年5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点多面广”是优势还是负担? 普惠金融究竟拼什么?

□ 本报记者 刘小萃

图为陕西省金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李忠民在会上发言。 本报记者 李玉萌 摄

 

    点多面广:

    绝对优势OR财务负担

    “我们农商行最大的优势就是‘点多面广’的地缘、人缘优势,可是未来,这究竟是竞争优势,还是财务负担?真的很难说。”青海互助农商银行董事长陈敏在2015’CIFC中国普惠金融(延安)高峰会上不无担忧地说。

    “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金融服务对于物理网点的依赖性不断减少,农商行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渐渐弱化,未来甚至有可能成为导致成本高企的负面因素。”东部地区一家省级联社相关负责人也持相同观点。

    农商行(农信社)是目前我国做普惠金融的主力军,然而,这个数量和体量都很庞大的银行群体却面临着诸多发展难题。

    如何突破阻力做好普惠金融?成为2015’CIFC中国普惠金融(延安)高峰会与会代表们热议的焦点。

    现实困境:

    比规模OR比灵活

    “比规模、比大,我们比不过四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比小、比灵活,我们又比不过村镇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一家出席2015’CIFC中国普惠金融(延安)高峰会的农商行高管分析说,“互联网金融可以‘服务到人’,一家三口都可以充分享受到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但我们目前的产品和服务还只限于‘服务到户’。”

    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短板不可回避。

    “先进的科技、科学的管理、高素质人才、服务和产品的同质化……这些都是我们缺乏的。转型的路艰难,也很漫长。” 青海互助农商银行董事长陈敏坦言。

    竞争心态:

    压力大OR希望大

    “困难和挑战肯定很大,但机遇也有,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国家对‘三农’的关注和支持!”西部一位农商行董事长说。

    “30%的压力、70%的希望。如果给挑战和机遇划分一个比例,我看到的希望和机遇更多。” 作为2015’CIFC中国普惠金融(延安)高峰会的圆桌论坛嘉宾,江苏仪征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章政远对农商行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他给出了三点应对挑战的建议:明确的市场定位是根本、做深做透普惠金融是路径、管理创新是保障。

    仪征农商行结合本地实际打造出了“接地气”的金融产品。章政远介绍说,他们推出的“生态家园按揭贷”,以当地农民购买的集中区安置房为抵押物,提供贷款支持,贷款期限分为10年、15年两种,农户可自主选择按季或按年分期偿还,当地农民可以像城里人一样贷款买房、装修。

    “以本地金融需求为切入点创新个性化的产品,已成为众多农商行应对挑战的策略选择。目前所有的创新几乎都指向一点:‘身段下沉’成为银行不约而同的选择。”出席2015’CIFC中国普惠金融(延安)高峰会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未来趋势:

  金融资本主义OR金融人本主义

    “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让金融“去中心化”成为趋势,传统银行的垄断正在被打破。”复旦大学博士戴明朝分析说,“然而竞争的加剧并不可怕,‘全民创业、万众创新’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遇,今天的时代已经从‘金融资本主义’转化为‘金融人本主义’,因此以‘人心和人性’为基点的服务创新才是银行提升竞争力的根本守则。”

    而高度关注“人心与人性”,同样是做好普惠金融的黄金法则。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以来,中国普惠金融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去年3月成立的“中国普惠金融高峰会”作为推动普惠金融的公益性服务组织,致力于普惠金融服务基层的有效推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推进普惠金融创新,2015年5月25—26日,“2015’CIFC中国普惠金融(延安)高峰会”在延安举行。400多位来自金融界、企业界、学术界的专家人士汇聚一堂,就“互联网+新常态·新经济·新金融”形势下中国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进行专题研讨交流。本次会议由“中国普惠金融高峰会”(CIFC)主办、延安农村商业银行和艾加国际金融咨询集团承办。

    遍布全国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是基层普惠金融的生力军。参加此次普惠金融延安论坛的200多家各地农商行和农信(联)社代表,带来了各自从事普惠金融实践的经验体会。

    围绕“普惠金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互联网+将给金融业带来什么”、“普惠金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三大主题,与会人员进行了互动探讨。论坛期间还举行了“中国普惠金融高峰会梁家河普惠金融教育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