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农商银行连续发现3起电话诈骗案件,其中电话告知受骗人“金融账户及医保卡等被冻结”提供银行账号让其打款利用柜台诈骗成功1起,冒充“计生委”给予计生补助到银行自助取款机“办理业务”自助设备转账诈骗成功1起,冒充“残联部门”为其家庭成员发放残疾人补贴到银行自助取款机“办理业务”时被银行工作人员发现后失败1起,涉及客户资金损失达7.5万余元,手法各异,需要引起重视防范。
案例启示:
1.防不胜防,骗样繁多。信息化社会前提下,个人信息频遭泄露,骗子获取客户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途径越来越便捷,诈骗花样翻新不断,层出不穷,撒网捕鱼的方式让部分爱贪小便宜或容易误判断人员极易上当受骗。
2.利令智昏,受众势弱。分析此类案件受骗对象,不难看出,上当者多为大龄人员或农村妇女,金融知识匮乏,心理防线脆弱,识假防骗意识差,一旦听到对方说出了自己的一些所谓关键信息或所谓的“天上馅饼”,便迷失方向,利令智昏,落入骗子撒下的大网中,最终上当受骗,悔之晚矣。
3.宣传不力,漏洞频出。一方面,金融机构、政府媒体对“安全使用银行卡”、电话诈骗等知识宣传力度不够,普及面不广,导致银行卡客户疏于防范,糊涂受骗。另一方面,银行卡开立、管理、使用等环节上存在瑕疵,给犯罪分子以可趁之机,利用非法持有的银行卡进行网上转账、洗钱、取款,顶风作案。
防范措施:
1.培训学习,做好屏障。作为银行从业人员,应积极借助晨会、例会时间进行培训学习、案例分析,提高员工反电信诈骗的技能。通过多渠道学习对经常出现的诈骗情景做到全面了解,熟记各类诈骗手段,临柜操作中保持精力高度集中,多观察留意客户言行举止,多询问客户业务办理用途,对类似诈骗情形及时做出甄别判断,在客户提出类似疑问时主动询问有关情况,切实履行防电信诈骗最后一道屏障的作用。
2.规范操作,源头治理。对必须本人才能办理的业务,如网上银行、短信通等,坚决不能代理,并在电话核实环节提醒客户及时变更卡密码,以防被他人所用。严格受理开卡环节,要求代理人出示其和被代理人的证件,尤其是代理人,要认真核实证件是否为其本人,并通过人行联网核查系统对证件进行真实、有效性验证。
3.重视宣传,增强意识。金融机构应通过横幅、海报、宣传折页、案例展示等多种形式加大银行卡安全用卡宣传,增强客户安全防范意识,营造安全用卡的氛围。提醒客户对来历不明,涉及中奖、退税、卡升级等内容的陌生电话和短信做到不轻信、不回应,不泄露个人身份资料、账户信息和银行卡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