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记错,家乡之外,这些年到过最多的县城便是宜兴。这座毗邻太湖之滨的江南小城,有着清新宜人的自然环境、丰厚迷人的文化底蕴,十年前我初到这里,便对她产生如梦似幻般的深爱。这种心理我搞不清楚究竟为何,同是江南小城,我去过的不算少,大都来去匆匆,留下深刻印记的并不多,唯有宜兴魅力独具,唯对宜兴情有独钟。
与葛韬先生相识于初到宜兴时。十年弹指流过,记忆却清晰如昨。那日,江南小城笼罩在丝丝细雨中,清洗一新的空气沁人心脾。葛韬先生雨中迎候,身后是一片茂盛的竹林和他的葛盛陶庄,环境十分清幽,我这个缺水少绿的北方人一见倾心,那时他从事紫砂工艺已有二十余年。四十初度的葛韬先生举止儒雅,言语慢条斯理,他为我们讲解紫砂加工生产,谈紫砂文化,夫人陈慧华女士在一旁忙着为客人斟茶。寒暄方知,我与葛韬先生同为虎属,且同年同月生,他月初出生,我月末降世。言毕,相视一笑,甚感缘分。言笑间,葛韬先生手指满架的紫砂杯请来客赏玩评价,言语依旧如涓涓细流,平和徐缓,不显山不露水。我在一紫砂杯前驻足,此杯做工古朴庄重大气,且书有“成竹在胸”几个大字,与我心气相契合,禁不住点头赞许。握别时,葛韬先生送我此杯以作纪念,其为人重情有心久让人难忘。
葛韬先生出生陶艺世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习紫砂工艺,始在江苏省陶瓷研究所研修,后到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工作室学艺,博采众长,深得紫砂文化精髓。顾大师嘱其“继承传统,发扬光大”,成为他弘扬紫砂文化的座右铭。葛韬认为,紫砂壶除具有实用功能和艺术价值外,也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人生之道,和谐与沟通、内敛与张扬,虚与实、静与动、舍与得,都蕴藏于壶或从壶中发散开来。
去年深秋的一天,我再次与葛韬先生在陶庄闲聊,他打开我送他的新版《论语》,边翻阅,边陈述己见:紫砂文化必须在弘扬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从时下看,紫砂文化体现了中国梦、中国情以及指尖上的中国功夫。每次相谈,他对紫砂文化的挚爱溢于言表,对紫砂文化的理解辄有新感悟新收获。
葛韬先生认为,人的精神品位决定壶之神韵,崇尚德为先,修德制壶,做人做壶并举。近年,紫砂热持续升温,海内外朋友络绎不绝造访葛盛陶庄,品茗、赏壶、论书画、话禅道,“庄主”葛韬先生总是热情迎客,亲自为客人讲解紫砂制品的加工生产流程,演示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将紫砂文化传播推广。我长期关注他的微信朋友圈,几乎每个周末皆有天南地北客人到访,而每有客人登门,葛韬先生必亲自待客,进行公益讲座,演示紫砂制作工艺,满足客人对紫砂文化知识的渴求。对于惜时如金的商人来讲,葛韬先生的行为实属难能可贵。
有一年,我在襄阳隆中拜谒武侯祠,伫立在这位被时空扯远距离的先哲同乡塑像前,联想诸葛孔明之文韬武略,禁不住为其千年一出的超人智慧扼腕击节。此时,沉醉在葛盛陶庄迷人的紫砂艺术世界里,面对琳琅满目、姿态各异、彰显丰富想象力创造力的紫砂制品,我突然想,在博大深邃的紫砂文化海洋里,葛韬先生同样用他超人的智慧为人们奉献一件件紫砂艺术精品。他既是紫砂文化和紫砂制品的双料工匠,也是紫砂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而他递给我的名片上只是谦逊地写着:葛韬,字耕陶孺子;号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