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科技强国,德国的工业化水平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先进工业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一向走在世界前列。近日流传于微信朋友圈的德国屠宰场流水线作业、德国苹果收获场景,赢得了众人对德国农业工业化水平的艳羡。
然而,就在我们赞叹并朝着德国农业工业化的方向努力前行的同时,在德国民间一场反对农业工业化的游行正轰轰烈烈地进行。在过去的5年里,这场游行参与人数,已经从2011年的2万人,稳步增长到了今年的5万人。反对者认为,工业化的农业对农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在反对者所罗列的伤害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大型集约化动物养殖以及大规模单一作物种植。他们认为,大型“动物工厂”为了尽可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为了防止动物生病,对它们使用大量的抗生素,最终残留于食品。动辄成千上万头(只)动物每天会产生大量废物,这些“动物工厂”声称具有现代化的治污手段,事实上却常常造成所在地水体、土壤和空气的严重污染。而单一作物种植,是在大面积土地上只种一种作物,而且不实行轮作。须知,不轮作的土地是病虫害的理想温床。因此这种模式更加依赖于化学喷洒来抑制病虫害,而不像具备生物多样性的农田那样,可以利用大自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保持健康。
实际上,反对者的担忧不无道理,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曾在《农业工业化失灵与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思考》一文中指出,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要求,农业生产也开始像工业生产那样实行粮食植物专业化,这样做的结果,在短期内确实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时间一长,同一块土地长期单一植物的结果必然导致了土地肥力衰减、抗病虫害能力的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按照工业科技的思路发明了化肥与农药、除草剂等各种各样的化学品。最终使土地变成“工厂”。我们为这种生产方式付出的代价是,物种多元化的生态体系遭到破坏、土地肥力衰减、植物抗药性增加、地下水遭污染、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层出不穷。
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也曾从农业伦理学的角度针对过度的工业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出质疑。他表示,“空气污染、水资源缺乏、土壤污染等等现象的发生,表明我国的农业已经走到了非常危险的边缘。究其原因,不是科学技术落后,也不是缺钱或劳动力,而是缺少正确的农业伦理观。
现代农业的主要形式是运用工业化、产业化、集群化的方式生产粮食、家禽、牲畜,并大量使用化学制剂和农用机械以降低劳动强度和农产品成本,这使得生产同样数量农产品所需劳动力减少,从田地和养殖场到餐桌之间的时间缩短。“但是搞育种的不管耕作,管耕作的不管收获,缺乏系统的伦理关怀。我搞农业60多年,眼见着中国的农业一步步走入农业工业化的歧途。我认为人类没有能力创造自然系统,就像真理无法创造一样。”任继周说,置农业伦理不管不顾,从现实的后果就是,化肥、农药、农膜的无节制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食品安全问题困扰人们的生活,转基因等高科技的风险性令人担忧。
“在人类没有能力改变天时地利的前提下,无论工具如何创新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都是有限的。因此,农业的发展方向,不只要把精力放在农业工具的创新上,还要放在如何通过人类的智慧对天时地利的运行规律认识上。”张孝德表示。
在我国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已经突破理论层面的研究,从国家层面将其提上转变日程。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不仅要求各地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治理农业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还要求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这一意见的出台,将会促使在工业化道路上疾驰的中国农业及时调转方向或适当降速。农业现代化只有在生态化与工业化之间找到适宜的平衡点,才能给农业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