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5年6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解决农村“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路径探讨

□ 吴显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突出强调供销合作社系统姓农、为农、务农的问题,要求在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进程中,着力解决“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的现实问题,这是中央针对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土地撂荒、农业经济增长乏力的现实提出来的,供销合作社系统有必要认真研究,积极应对,完成好这一艰巨任务。笔者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农村耕作现状、基础设施状况的调查,根据三峡库区农业生产实际提出一些建议。

    一、启动农村40、50人口返乡工程,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问题

    中央发出了“谁来种地”这一世纪之问,那我们就要先看清楚现在谁在种地?据统计,中国当今实际务农人员的平均年龄达到65岁,在三峡库区这个数字已经提高到了68岁以上。从全世界的农人构成结构看,平均年龄65岁以上的农业人口绝无仅有。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再过十年、二十年后的中国农村,这批60、70岁的农民退出农耕舞台之后,谁来耕种土地。

    供销合作社系统正在启动新一轮综合改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启动农村40、50人员返乡工程。出台政策,对外出返乡的这类人员给予产业引导、帮助发展基金、实行贷款扶持,鼓励集约耕作。让这批人中的一少部分人,愿意从城市走回来、敢于从城市走回来、乐于从城市走回来。

    制定和出台40、50人员返乡政策,笔者认为有如下一些方面:一是对象要明。必须是外出创业最近返乡务农耕作的40—60岁人员。二是政策要硬。通过村级筛选、乡镇确认、逐级公示的返乡农民每人享受10—20万元的创业贷款政策,政府全部贴息。如果三年后完全定型,有示范带动效应,国家从产业发展资金中予以项目支持,支持金额可在政策出台时约定。三是帮扶要紧。新返乡人员创业艰辛,基层组织和供销合作社要将他们作为主要帮扶对象,要站在活农村、救农业的高度扶助他们落地生根。

    二、推广三种模式,解决“如何种地”的现实问题

    如何种地?首先我们看当今的农村土地是如何在种。就三峡库区来讲,山大坡陡、劳力老化,除极少部分土地由于专业社流转、农业公司租用进行集中作业以外,绝大多数的土地仍然是留守老人在一家一户地种,在刀耕火种地种。种的土地少,荒的土地多;种特色作物的少,种传统作物的多。

    显然,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我们需要农村土地集约地种、科学地种、特色高效地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提出三种路径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条路,互耕互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高龄农民耕作土地已非常吃力。基层供销合作组织应该号召和动员种地农民,成立耕作互助组织,通过劳力互换、农忙互帮等方式,解决个别家庭无人下田、无力耕田等现实问题。实际上这种模式在农村许多庭院和村组已成为自发行为。

    第二条路,代耕代种。成立专业的耕作服务组织,实行社会化服务,每个村每个组都有一批耕地种粮的能人,利用他们的劳作经验和组织能力,带领一批青壮劳力专门从事农业组织,当职业农民。基层供销合作组织在此中要发挥好引导、示范、带动和扶持作用。要利用村级综合服务社,建立好运行好此类组织,让其成为为农服务的中坚力量。

    第三条路,机耕机种。改变耕作方式,推广农业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近几十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高龄农民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结构对推行农业机械化造成了重大阻碍,供销合作社系统要在每个基层社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从购置扶持、运行奖补、田块改造、机械改良等各个方面综合推进,保证每个乡镇农机耕作成为主流主体。

    (作者单位:重庆市云阳县供销合作社)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