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6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让茶香与成长一路相随


    小孩子的世界是个透明又梦幻的气球,那里包含纯真的童言,有铃铛般的欢笑,还有清朗活泼的心。“六·一”是一个属于孩子们的节日,在欢声笑语的同时,还有缕缕茗香。本刊特地撷取几位小茶人的童真茗语和一位从事特殊少儿群体茶艺教育老师的肺腑感言,做此专题,向天下的孩子们,尤其是爱茶的小朋友们,道一声节日快乐。

    快乐的耕耘    幸福的收获

    ——记阳光学校“特殊孩子”学茶艺

    □   魏 琴

    上海徐汇区阳光之家为智障儿童开设茶道课程已经7年了,这里承载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就在2014年的5月,一些努力的智障孩子经过半年茶艺职业技能培训及他们认真刻苦的学习,取得国家资格认定的初级茶艺师资格证书。

    我坦言,这8位参考的智障孩子能参加智力正常人同等考试,实为不易。身为茶艺职业培训教师,从我专业知识的角度来看,初级茶艺师要学会九道茶的冲泡(西湖龙井、大佛龙井、碧螺春、茉莉春毫、茉莉银毫、铁观音、祁菊延年茶、祁红、滇红柠檬红茶),每一道茶从备具、布具赏茶、置茶、冲泡、奉茶、收具、退场整个行茶程序中,每一步都不能出错。在我以往职业教学中,学生大多为高学历白领群体,同样的教学授课,但考证合格率远低于这些智障学生,这是为什么呢?主考官王晓红老师整场监考下来,感慨万分:“从我当考评老师以来,从未感动过。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叫茶道精神,智力正常的考生都没泡的这么好,我被他们深深地感动了。”

    回想起7年前的一天,我正在辅导徐汇区长桥街道茶道队学员,排练茶道表演节目,教室门被轻轻推开,来访者是徐汇区凌云街道残联的顾老师,她说代表残联领导,邀请我去凌云阳光之家教智障孩子学习茶道。

    我一直执教于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学校茶道班,虽然有多年执教经历,但是要我去教智障孩子,心里实在没有把握,我便问顾老师:“为什么来请我?”她答:“来这之前,我们已经多方联系茶道老师,听说是教智障孩子,都被婉言谢绝了,孩子们虽然智障,但他们渴望学习,而且非常认真,魏老师请您帮帮他们吧!”

    或许被顾老师的精神感动了,抑或是被教书育人的天责唤醒了,我答应了顾老师,给智障孩子一次学习茶道的机会,也给我一次挑战教学的理由。七年后的今天,是孩子们给了我最好的回报,证实当年我作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于是,2007年上海市第一所阳光之家茶道班开课了,记得第一期设置的课程为学泡三道茶:龙井茶的冲泡、英式下午茶的冲泡和金色年华花卉茶的冲泡。教学目的就是让学员基本掌握三道茶的冲泡方法,而效果则是学会客来敬茶,礼貌待人。

    这些可爱的智障孩子们学习得非常认真,全班有30多人,对每一个学生我都手把手地教,反反复复地练。经过第一期的学习,学生们基本掌握了这三道茶冲泡要领和技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给我增添了教下去信心。在之后的七年中,学生们学会了二十几道茶的冲泡和表演,如玻璃杯泡绿茶、盖碗杯泡茉莉花茶、紫砂功夫茶具泡乌龙茶、西式瓷壶杯泡英式下午茶、花卉茶用玻璃壶或杯来冲泡更具观赏性。学生们学以致用,参加过许多对外交流和大型茶文化活动,2009年在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的大舞台上表演茶道,刚一结束全场观众起立鼓掌。

    这七年来的特殊教学,让我和刻苦努力学习的孩子们共同收获满满。未来,我也将一如既往地在这块乐土上,幸福地耕耘着、收获着。

    (作者系上海徐汇区阳光之家茶艺职业培训教师)

    学习茶艺 畅游武夷

    □   付颖慧

    五一节假期,霍老师和崔老师为了让我们学好茶艺组织我们去了武夷山,走进大红袍产区,探寻其中的奥秘。

    活动中,我们首先来到了琪茗茶厂。大红袍技艺传承人王顺明爷爷为我们泡了“迎客茶”,品过“迎客茶”后,他又带我们来到茶园。整个茶园看起来一层一层的,像一个整齐的方阵。茶园中有很多标志牌,上面分别写着不同茶的名字,比如:“水仙”“佛手”“雀舌”“水金龟”“大红袍”“铁罗汉”“半天腰”等。王爷爷开始教我们采茶了,只见他先找到了一片嫩嫩的茶叶,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然后一抬手腕就把这片嫩叶采下来了。最后,让我们每个人采了五根,放进了竹筐里。

    顺着石头铺的小路,我们走到了萎凋的地方。看到了许多叔叔阿姨把竹筐里的茶叶倒出来,用手捧起一大把茶叶抖在地上,发出“沙沙”的声音,我想:“叔叔阿姨们这是在干什么呢?”一大片茶叶被撒在地上,真像一个大大的绿色地毯。我注意了现在的时间是10点钟,原来叔叔阿姨们在“萎凋”呢,我恍然大悟。正在这个时候,王爷爷微笑着走过去,看了我们一眼,示意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下。我们高兴极了,于是每个人都捧起一大捧茶叶,一边抖茶,一边欢呼,茶叶像蝴蝶一样飞下来,真是美丽极了。

    接下来,王爷爷给我们讲了一节《武夷岩茶初制工艺》的课,我还看见了黑板旁边的对联,上面写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唯茶能解”“陆羽品千种,夜逢十三仙,有乐可听”,读了这两句话,我觉得茶真是一种奇妙的饮品。

    为了寻找母树大红袍,我们顶着烈日来到大红袍景区。先从山脚找到了“三坑两涧”,再从“三坑两涧”找到了真正的母树大红袍。在母树大红袍下,我还为大家讲了一个传奇的小故事,说的就是“大红袍”这种茶名字的来历。关于这个故事我们还在《印象大红袍》的演出中有了更深的体会。

    最后,我们来到了朱氏茶厂,寻找金骏眉和正山小种的发源地,那里一定很古老。小朱叔叔给我们讲解了制茶的过程。他先带我们来到他家的门口,那里有很多茶树,他一边招呼大家,一边指着茶树进行讲解,我们都明白了一些制茶的方法。正在这时,我看见了旁边有一位劈松木的叔叔,我问叔叔为什么要劈松木,叔叔回答:“干燥用啊!”我想:“为什么要拿松木来干燥呢?”原来,松木的味道很独特,用它可以把茶叶熏香。我很好奇,难道正山小种所拥有的松香味儿就是这么熏出来的吗?于是,上到二楼,看见有一个关着门的小屋子,我慢慢地走过去,想观察一下屋子里都有什么,忽然一位叔叔推开门走了出来,还从里面冒出一团团白色的烟雾,把我吓了一大跳,还熏得够呛,这不会是幽灵吧?看了一会儿我才放心,原来这白色的烟雾正是用松木干燥茶叶所释放出来的烟雾。真是太有意思了,我差点叫出来。

    我们一起来到武夷山的这次学习真是太美好了。在这次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每一片茶叶的背后都包含着许多叔叔阿姨的辛勤劳动,所以我们要爱惜每一片茶叶,也希望大家在喝茶的时候都能想起他们。

    (作者系北京东城区少年宫茶学院学生)

    从茶里听故事

    □   党东昱

    我家有个茶台,爸爸、妈妈空闲时常围坐喝茶、聊天。我有时也会去“蹭”茶喝,还听他们讲关于茶的故事。

    听说,茶在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人最懂得饮茶的情趣。习爷爷前段时间在国际会议上以茶文化借喻东方文化,把茶当做和平的使者。我心想茶就是几片树叶,有这么大的作用,谁信呀?但是我慢慢地从他们的讲述中,知道了更多的茶历史和茶文化,原来小茶叶里还有大文章呢!

    你知道吗,茶叶可以用来换战马。古时候,我国西北地区是食肉的少数民族,茶和粮对他们来说都很重要,在西北地区有“宁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古代的战争,主要为骑兵,马是战场上决定胜负的重要条件。于是历代统治者采用控制茶叶供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战马的茶马交易,实行以茶治边的政策,促进了西北地区各民族的融合。

    以茶待客也是中国传统的礼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天,苏东坡穿着便装去某寺游玩,方丈不知底细,把他当一般人对待,说“坐”,叫小和尚“茶”,小和尚端上一杯普通的茶;后来,方丈感到这人谈吐不凡,立即改口说“请坐”,并叫小和尚“敬茶”,小和尚现泡了一碗茶送上;到最后,方丈知道来人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立即起身高叫“请上坐”,叫小和尚“敬香茶”。临别时方丈乞字留念,苏东坡毫不推辞地提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为“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看了,满脸通红,哭笑不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待客应当诚恳大方,平等相待,不能有势利眼。宋代杜耒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清人郑清之的“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的诗句,都说明我国人民自古好客,不仅客来敬茶,还要以茶留客。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各民族的饮茶习俗也多种多样,例如维族的奶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咸奶茶、傣族的竹筒香茶、纳西族的盐巴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回族的罐罐茶等。

    现在我渐渐喜欢上了茶,成为了一个小茶人。欢迎大家来我家做客,到时我定会给大家泡上一杯好茶。

    (作者系西安市新城区育英小学学生)

    茶不可小看

    □  顾鑫阳

    今年五一,我跟着东城区少年宫茶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到了武夷山。早就听妈妈说这里是产茶的好地方,对于一个小茶人来说,能到武夷山寻找茶的足迹,亲眼看看老师常说的大红袍母树,我的心激动得都快跳出来了。

    导游姐姐带着我们从武夷山的北门进山。一路上我都在想,大红袍母树已经几百年的历史了,一定是参天大树,几个小朋友都抱不过来。终于到了一个山谷,导游姐姐把那几棵大名鼎鼎的茶树指给我们看,说半山腰那六棵树就是传说中的大红袍。我追问了姐姐几次:“就是那几棵么?怎么那么小?”姐姐笑着说:“别看它的外貌不起眼,可珍贵呢!每年的产茶量不多,都是世上稀有的珍品。人们还用它繁殖了很多新的茶树,就像妈妈生了很多孩子一样,所以叫大红袍母树呢!”

    听了导游姐姐的话,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中国一句古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也想加上一句“茶不可小看”!别看大红袍母树普普通通,它的贡献实在太大了!我也要努力成为一个外表普通、内怀本领的小茶人。

    (作者系北京东城区少年宫茶学院学生)

    习茶让我懂得 

    □    赵姝睿

    习茶,让我知道了待人接物的礼仪:微笑地对待你身边的每个人,用优美的姿态、真诚的眼神带给大家美好。

    习茶,让我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我们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把内容做得精彩无比。

    习茶,让我通过小小的一片叶茶,了解到了生活中到处蕴含着人们的智慧:杀青,揉捻,发酵,人们用双手,用劳动获取着美好。茶入口,入心,创造了一篇又一篇的佳作,尤其是卢仝这首《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习茶,让我了解了中国众多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地域特征,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有喝茶必须留一口的藏族酥油茶。

    习茶,让我领略了世界的不同:斯里兰卡的红茶,有着异域风情的靓丽与口味;英式下午茶的精致而有序;韩国的玉麦须茶简易而注重健康。

    每一道茶,都温暖有爱!这爱,清香而持久!

    (作者系北京东城区少年宫茶学院学生)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