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6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福建永安市社:“来去购”成市民网购新宠

□ 陈莉莉 吴 晶

    “听说一个叫‘来去购’的网上超市很火,上面的土特产品不仅质优价廉,而且同城还能当天送达。”近日,家住福建省永安市水坝路的市民王好在听说后,一早登陆了“来去购”的网站,看到上面经营着粮油副食、日用百货等各种商品,同时还有笋干、茶树菇等农特产品。王好随即订购了手剥笋、茶树菇等总价值约300元的商品,当天下午很快就收到货了。

    这个逐渐成为永安及周边市民网购新宠的“来去购”是永安市供销合作社社属企业永安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发的同城购物平台,凭借优质的商品和快捷的服务,如今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永安市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通过在淘宝、京东、1号店等主流电商平台开设网店,以及开发“来去网”“来去购”“来去团”等自主电商平台,代销与自营结合,网店与实体同步,销售莴苣、鸡爪椒、闽笋干、安砂淮山、柑橘、食用菌、金线莲等永安特色农产品及福建土特产,开启了永安供销农产品的多元“电”时代。去年,该公司实现总销售额5000多万元。

    供销为“媒”

    线上线下打品牌

    农产品触“电”,不愁好货源。永安市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借力永安市社在全市建立的24个农产品信息服务站、259个村级信息采集点,联系绿健食品等27家农业龙头企业以及126家营销、种养大户和合作社,大力发展B2B商贸平台、B2C电子购物平台、O2O服务平台,打造“立足福建、辐射全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展销平台,线上销售火爆。

    “我们还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优势。”永安市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魏东阳介绍,公司紧临闽笋交易市场、果蔬批发市场、金线莲批发交易市场和物流园,这些都为新鲜货源、物流配送等提供了有力保证。其中,闽笋交易市场是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笋交易市场,目前已入驻商户87家,年交易额约15亿元。水果批发交易市场已入驻商户26家,年交易额约3亿元。同时,正在建设中的金线莲批发交易市场是三明市首家集商业、办公、电子商务于一体的新型生物医药产品专业交易市场。

    据了解,永安市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初期主要做代销业务,但考虑长远发展,公司制定品牌化发展路线,着力打造自己的商标与品牌。2013年,该公司注册了“天下合”商标,主营茶树菇、野生香菇、野生木耳等永安原产干货。2014年,公司又注册了“笋帮”商标,并在“1号店”特产中国频道开设“笋帮公栈”旗舰店,销售冬笋、春笋、笋干、泡发笋等笋制品。

    做强“线上”平台的同时,公司还依托2500平方米的农产品展示中心,以商超形式,展示和销售永安本市及三明地区名特优农产品,并设立“笋帮公栈”特色展示区,实现“线上+线下”一体销售。另外,公司还在上海开设了3家“笋帮公栈”直营店,与“笋帮公栈”网上旗舰店并驾齐驱,形成“线上+线下”、“实体+网店”为一体的永安特色“笋帮公栈”电商平台。

    自主平台

    同城配送“来去购”

    “借助第三方电商平台,广告等互联网营销费用比较高,而同类产品的商家成千上万,各家转化率差异大,竞争比较激烈。”魏东阳向记者介绍说,“去年,我们在精心经营原有网店的同时,开始蕴酿研发自己的电商平台。”

    农产品存在地域性、区域性、物流等方面问题,尤其生鲜类产品很难做到全国性的配送业务,“同城配送”成了公司探索的一个方向。

    2014年11月,“来去购”同城购物平台孕育而生,主要针对永安、三明等地的消费者,通过网络、手机客户端、微信商城等,实现在线订购。目前,“来去购”经营品类达1000余种,其中农产品200多种,注册会员达400多人。今年春节期间,该公司策划了一场线下扫码活动,当月,“来去购”网络平台便实现销售额30多万元。

    在魏东阳看来,利用电商平台开展促销活动,要抓住新鲜、价格、配送这三个亮点,才能吸引消费者。“在永安城区范围,客户当天下午4点之前下订单,我们基本可以实现当天配送到位。”魏东阳告诉记者,同城配送里程更短,配送方式更灵活,公司现有2名专职配送人员,还与“联利物流”合作,公司通过同城配送、物流运输、快递运输、第三方配送等多个渠道,保证了“来去购”配送效率。

    “老兵家园”有个土鸡养殖基地,今年初开始主动与“来去购”合作,第一时间将新鲜土鸡送货上门。去年12月,公司通过“来去购”平台,为某牛奶供销商策划了一场“买一送一”的促销活动,1000多箱的库存牛奶,仅2天时间就销售一空。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专门的笋商交易电商平台,接下来,公司要发挥‘B2B’的平台作用,服务于闽笋交易市场,通过库存,笋商之间实现直接交易。”魏东阳透露,公司正在开发闽笋电商平台,将依托闽笋交易市场,为笋商提供供需信息集中交流平台,并在指导定价、诚信担保、行业新闻等方面发挥作用。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