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部、环保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编制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正式发布,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件,它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等三大区域,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
农业关乎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大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可持续;另一方面,要确保我国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目前,伴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地下水超采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相互叠加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可以说,《规划》的发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划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为我国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提供了保障。《规划》在期许中落地,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可持续的翅膀。
《规划》出炉 且观落地
专家表示农业可持续发展不能一蹴而就
□ 本报记者 白京京
农为邦本。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并围绕建设农业现代化部署了一系列强农政策举措。其中,“可持续”作为全面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热词,也成为贯穿农业发展的主题词。继《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发布之后,近日发布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更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纲领性引导。
在众多期待中出炉的《规划》,如何落地同样备受瞩目。《规划》提出要重点推进和完成的“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等五大主要任务,并为可持续发展列出路线图与时间表。其实早在《规划》发布前,我国不少地区就已有了不同程度的实践探索。比如,在两次规划中均作为重要内容出现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湖南长株潭地区于去年3月就已经开展了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试点项目。而地下水超采治理、陡坡还林、化肥农药减量等也都在开展和推广进程中。
供销合作社系统同样不会例外。记者在江苏省南通市供销合作社采访时了解到,该社在秸秆综合利用上探索出一条“以供销合作社为依托,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政府支持与引导、合作社企业化运作”打造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新途径。截至2014年底,共培育秸秆加工专业合作社22家,年利用各类秸秆30多万吨,并于去年首次参与到全市秸秆禁烧禁抛督查工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其放心农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致力于农业可持续的措施也逐步进入以点带面的状态。河北石家庄市灵寿县青同镇供销合作社全力打造集现代农业、废弃物利用、生物质燃气和绿色发展于一体的“幸福小镇”生态农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从处理污染入手,逐步形成“猪—沼—肥—果(菜)—游”互补型生态循环系统,而且,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二期工程目前已启动,预计到2016年实现“一村一社一园(现代农业示范园)。这样的案例在供销合作社系统不胜枚举。可以说,供销合作社因为与“三农”工作的密切联系,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早已注意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农业、农民的重要性,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服务“三农”的工作大局中。
然而,全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一蹴而就,目前已有的探索也只能代表局部,就横跨15年的中长期《规划》如何实现更大意义的真正落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向记者表示,《规划》是从宏观上引导未来15年如何进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路线图。把一个规划转变为具体的执行政策,要有一个转化和实施的过程。叶兴庆说:“根据最近一年的试点情况来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要处理好平衡的问题。首先需要政策跟进,把‘国家要生态,农民要收入’的矛盾处理好;其次是技术问题,调结构、调品种这些问题,农民自己是无法做到的,有关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加强服务,最终达到提高治理的效果。规划的下一个环节就是将这两个问题都要做好。”
对此,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和《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两个规划都为解决我国农业主要面临的资源节约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前者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的突出问题,后者侧重生态保育,两个规划都要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坚持执行。”为了促进规划有效落地,宋洪远还表示,规划作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思路和总体要求,接下来还会有具体的目录推荐,引导不同地域进行不同模式的探索。
速读《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产能为本、保育优先、创新驱动、依法治理、惠及民生、保障安全的指导方针,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四化同步”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基本原则
坚持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
坚持创新驱动与依法治理相协同。
坚持当前治理与长期保护相统一。
坚持试点先行与示范推广相统筹。
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和增强,生物多样性衰减速度逐步减缓。
到203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
重点任务
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
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
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
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
修复农业生态,提升生态功能。
重大工程
水土资源保护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项目、高效节水项目、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区治理项目、农业资源监测项目。
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工程
畜禽粪污综合治理项目、化肥农药氮磷控源治理项目、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项目、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农业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项目、草原保护与建设项目、石漠化治理项目、湿地保护项目、水域生态修复项目、农业生物资源保护项目。
试验示范工程
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项目。
权威解读
从“吃干榨尽”到“藏粮于地”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解读《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
农业发展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
韩长赋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国务院部署,农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在深入基层调研、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共同编制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件。
“《规划》明确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韩长赋说。
203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基本确立
韩长赋表示,《规划》对未来一个时期农业可持续发展做了整体宏观设计,既有时间表,又有路线图;既有阶段性目标,又有区域性布局。
到202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和增强,生物多样性衰减速度逐步减缓。
到203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
明确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任务
韩长赋说,《规划》明确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任务: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修复农业生态,提升生态功能。
“总体上说,完成《规划》中提出的五项重点建设任务,将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财政资金,调整盘活财政支农存量资金,安排增量资金,积极引导带动地方和社会投入,同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全面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韩长赋说。
(本报综合)
他山之石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鉴
日前,美国农业部“保护客户大门”(Conservation Client Gateway)网站正式上线。该网站是农业部下属的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自然资源保护局的网络服务平台,面向农民提供该局各种惠农项目的相关信息,农民可以通过这一网站向该机构申请技术和金融支持,提交可持续发展农业项目申请和跟踪这些项目的审批情况及相关补贴资金的下拨情况。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局成立于1994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35年的土壤保护服务局。上世纪30年代,由于干旱和农业过度发展,美国中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平原植被和土壤被严重破坏,引发大规模沙尘暴事件,中西部的土壤颗粒甚至被吹到了首都华盛顿和大西洋里。土壤保护服务局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的,也由此开启了美国以专门政策和惠农项目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
经过80年的发展,自然资源保护局已经成为美国今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机构,运营着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项目——“环境质量刺激项目”和“土壤保护监管项目”。这两个项目分别启动于1985年和2002年,均采取自愿参加模式,为美国农民改善农业发展生态环境、采用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耕种方式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从而促进美国农业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
参与“环境质量刺激项目”的农民最长可与联邦政府签署10年合同,期间政府对农民改善土壤、治理污染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具体资助金额根据农民提交的项目申请而定,最多可达45万美元或者项目所需资金的70%。“土壤保护监管项目”则主要为那些采取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耕作方法的农民提供政府资金补贴。农民如果想采取某种更加环保的耕作办法,并希望获得政府补贴,就可以到自然资源保护局设在自己所在城市或县的办公室提交“土壤保护监管项目”申请材料,审核通过后,自然资源保护局与农民签订合同。在合同期间,只要采取合同规定的耕作办法,农民就能从政府获得资助。“保护客户大门”网站上线后,自然资源保护局为农民提供的相关服务将变得更加透明和便捷。
除上述两个项目之外,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推行的“土壤保护储备项目”也是美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该项目由美国农业部下属的农场服务局负责管理,旨在将农业用地恢复成为适合野生动物生存的草场或者林地,类似中国的退耕还林。该项目同样采取农民自愿参加的模式,农民将不再进行耕作的土地租给联邦政府,可签署3年、5年或者10年的租赁合约。合约期间,联邦政府向农民支付租金并担负部分土地恢复成本。在过去的近60年中,这一项目一直在不断根据市场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例如根据市场情况提高租金,以保持该项目对农民的吸引力,并使其提供的支持更加环保和持久。1985年生效的《美国农业法》提高了该项目的环保要求,目前其租赁合约时间已经被延长至10到15年。
目前这三个项目每年的预算资金达到约55亿美元,占美国农业部每年总经费的近三分之一。除农业部,美国环保部也在美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制定严格的有毒化学品管理规定,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环保要求,一方面抑制了美国农民滥用农药,另一方面,也促使农民为达到新的环保要求而采取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耕作办法。
(郑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