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梦催人奋进 供销情凝聚人心
“五代会”以来改革发展成就综述之二·科技教育

科技篇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推动成果下乡入户

    近年来,科技教育部整合系统科技资源,紧密围绕供销合作社传统优势行业进行技术创新,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利用、农林特产资源开发、茶叶加工、果蔬加工保鲜、棉花加工、食用菌栽培和加工、生漆资源研究与开发、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等领域,研发和储备了一批科研成果,确立了行业内的优势地位。同时,为系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指导,依托社有企业、基层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站、庄稼医院等,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开展信息服务、实用人才培训,推动农业科技下乡进村、到田入户。

总社直属科研机构

    直属科研院所(8个)

    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 济南果品研究院

    杭州茶叶研究院 郑州棉麻工程技术设计研究所

    北京商业机械研究所 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

    昆明食用菌研究所 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

    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个)

    茶叶 蜂产品 棉花加工 辛香料

    国际标准国内工作组(2个)

    特种茶 蜂王浆

    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4个)

    果品加工与流通 食用菌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生漆及制品

    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1个)

    茶叶

    部级质检中心(7个)

    化肥农药农膜 棉花

    棉花加工机械 蜂产品

    果蔬 野生植物制品 食用菌

    总社认证机构

    北京中合金诺认证中心(主要围绕系统发展需求,推广应用良好农业规范,开展有机产品认证。)

    (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与利用 强化科研基础平台建设

    整合系统现有资源,依托中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的国家棉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并予以正式命名;昆明所牵头组建的“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运行;济南院申报的果蔬贮藏加工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得科技部批准;一批总社、省级工程中心、省产业联盟和重点实验室不断涌现出来,系统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总社直属科研机构改革发展稳步推进(见右图)。现有的8个直属科研院所,都是在1979年前后经国务院、国家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属差额拨款、开发类科研院所。近年来,总社积极争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院所基建投入超过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接近3亿元,每年经常性事业经费1200多万元。各院所总编制609人,现有职工1036人(含离退休人员26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占56%,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1人,省部级创新人才23人。8家院所2014年实现总收入超过3.1亿元,期末总资产3.72亿元,新获专利授权58项,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302篇,“移动预冷设备研发及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等20多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科研学术水平有明显提升。杭州院科研检测大楼、天津所再生资源技术研发中心、济南院果蔬冷链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建成,并建设了项目二期,北京所购置了新科研大楼,其它研究所基建项目都在稳步推进,大大改善了总社直属院所环境。

    (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

    围绕食用菌、棉花、果品、再生资源和村镇服务业、农资等供销合作社系统传统优势行业,以总社直属科研院所为基础,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与组织管理。组织实施了“区域特产资源生态高值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食用菌等特产资源高效生产与深加工关键技术与产品”等5个“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其中“村镇服务业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和“农村农资物流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项目,是围绕供销合作社农村流通业和服务业设立的,项目的实施必将促进农村流通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服务业的效率和水平;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和横向课题1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10多个,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9个,国家级星火计划、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等项目10多个;通过评审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课题66项,立项经费2.1亿元以上;获得专利20多项;组织实施了“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标准体系研究与关键标准研制”等6个质检行业公益性科研项目;组织完成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共计107项,到“十二五”期末,总社归口国家、行业标准总计382项,同比增长38.9%;《蜂王浆》国际标准进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快速制定程序,《茶叶化学分类》、《白茶》、《绿茶术语》、《乌龙茶》、《绿茶茶汤制备》成为国际标准新工作项目提案,系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总社直属科研院所和企业除承担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外,系统企业科技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作为主要承担单位共获得国家科技奖4项,其中,“高分子多糖生物质加工新技术与产品应用”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果蔬食品的高品质干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苹果贮藏保鲜与综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和“辣椒天然产物高值化提取分离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全国棉花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的《棉花包装》国家标准获得2013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总社直属科研院所在特产、食用菌、棉花、果品等行业还获得一批省级科技成果奖,改变了总社系统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薄弱的状况,确立了在这些领域科研的优势地位。

    (三)搭建供销社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借助总社直属科研院所、科技推广中心、职业技术人才等技术力量,以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村级综合服务站以及科技特派员为载体,搭建供销合作社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是以总社直属科研院所为基础,整合系统和社会科技资源,强化了科技与系统企业和行业对接服务。完成《直属科研院所、企业100项优秀科技成果汇编》,在网上设置优秀科研成果专栏,召开直属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省对接会,促进科研成果与企业合作,探索产学研用相结合、科研成果转化的途径。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强化行业服务。共建设科技示范县(基地)150多个,服务龙头企业上千家。杭州院为全国重点产茶县,济南院为山东、新疆、宁夏、云南等果品主产区提供科技服务,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二是扎实推进农村流通领域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确定了3000多位农村流通科技特派员、130个法人科技特派员,建设了50个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培训农业技术和实用人才等近150万人次,初步建立了供销合作社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三是继续实施庄稼医院科技服务示范项目,发挥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主渠道作用,大力开展农化科技服务,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目前,供销合作社建有村级综合服务站31.5万个;庄稼医院4.79万个,确定3000多位农村流通科技特派员、130个法人科技特派员。为农民建设科学试验示范田19.1万公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120.5万公顷;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1434.6万人次;提供种子、种苗63亿元,发放科技资料2155.4万份。四是加强服务业标准体系开发,针对“新网工程”标准化需求,以“标准统一、管理有序、运营规范”为目标,研制“新网工程”标准体系框架,制定《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网络规范》等8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促进了农村商品流通体系规范化建设与运行。五是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农业标准化基地开展“统一种苗供应、统一作业规程、统一技术辅导、统一农资配送、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品牌销售”,形成以农民合作社为主体,以国家农产品认证标准为技术体系,注重产销对接的供销合作社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模式。截至目前,系统共承担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126个、总社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3个,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项目试点省4个,全系统70%的农产品基地实现标准化种养,各类获证农产品基地总数超过6000个,覆盖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

    (四)深入推进系统品牌建设提升企业与产品市场竞争力

    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为此,2012年总社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国供销合作社品牌建设的意见》,总社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工程的通知》,确定了品牌建设的重点领域,从指导思想、目标、措施等方面对全系统推动品牌建设工作做出总体部署。通过不断加强品牌创建与管理,系统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所提升,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全系统共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品牌118个,2011至2013年连续3年开展全国供销合作社标准化农产品品牌认定工作,在农林特产、茶叶、果品、棉花等供销合作社优势产业、新兴领域,按照标准化水平、品牌影响力、生产经营规模及带动能力、质量保障水平等条件,认定250个能够代表行业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竞争优势、质量安全可追溯的农产品品牌,全国供销合作社百佳标准化农产品品牌250个。浙江省云和县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健全“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管理监督制度,从菌种的制作、种植到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都遵循一系列严谨的操作规程,赢得出口客商信任,注册的“山兰”商标成为浙江省著名商标,主要产品“山兰”牌黑木耳被评为浙江名牌产品。


职业教育

立足系统优势良好发展  推进综合改革不遗余力 

    供销合作社已开展职业教育60多年。近年来,在党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指引下,供销合作社系统职业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全系统在25个省(区、市)拥有各级各类院校级培训中心96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13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0所,干校、培训中心等13所,拥有教职员工约1.4万人,在校学生约31.6万人,固定资产约81.7亿元。总社设立了全国供销合作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供销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总社职业教育科研中心,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并在各省(区、市)供销合作社设有职业技能鉴定站,为指导系统职业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抓手。系统职业教育机构比较健全,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成为推动供销合作社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完善人才多样化培养渠道 积极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

    为了解决供销合作社系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资缺乏问题,经与教育部协调,于2001年招生季开始,由山西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面向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各级职业院校招收职教本科师资,实行单招单考,招生名额从最初的100名增加到2014年的180名,截止到2014年,共为系统职业院校培养师资近2000名。如今,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职教本科师资班招生工作已经是教育部多年来支持供销合作社教育事业的传统项目。

    为提升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层次,完善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在系统高职院校、中职学校中,重点培育和打造了农资连锁经营与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农村合作金融等8个行业特色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定岗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为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探索中、高职与应用本科衔接试点工作做好了准备。

    (二)推动集团化办学试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水平

    2011年和2012年,总社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供销科联字〔2011〕7号)和《关于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的意见》(供销科联字〔2012〕9号),推动了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试点工作,开启了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的新局面。目前,系统内各职业院校作为牵头单位参与组建职教集团15个,作为成员单位加入职教集团58个,为下一步建立全行业型的供销合作职业教育集团打下了坚实基础。总社自2012年开始参与主办教育部牵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功主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华茶艺技能、手工制茶三个赛项,充分展示了系统职业教育成果,扩大了整个职教领域的影响力。同时,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指导方针,以教学资源转化成果为基础,以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方式,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等,将比赛成果应用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水平。

    (三)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行业特色专业建设促进产教融合

    凸显服务“三农”办学特色,引导系统职业院校坚持“植根于农、强商固本”的为农服务方向,积极推进涉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开设了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农副产品加工、畜牧兽医等涉农专业,大力培养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依托院校教学资源,建立培训基地,举办农资、棉花、食用菌、果蔬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人才等多种培训班,积极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农民星火科技培训等培训任务,面向农村,服务“三农”。

    加强系统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依托全国供销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计划。按照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在系统内重点建设7所示范性高职院校、20所示范性中职学校、确定50个系统特色专业建设项目、93门系统精品课程、50个示范实训基地、20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促进内涵发展。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教育科研中心”,组织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提高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能力水平。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制定了《茶叶生产与加工》、《棉花加工与检验》、《农产品营销与储运》、《农资连锁与经营管理》四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通过举办全国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会,积极促进系统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与互动,搭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化合作、资源共享的平台。

    (总社科技教育部供稿)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