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部发布的《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优化区域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强化科技支撑。到2020年,我国奶类总产量达到4100万吨以上。自年初发生“倒奶杀牛”事件后,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出台政策减少奶农的损失,倒奶情况已明显好转。据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在第六届中国奶业大会暨2015中国奶业展览会上表示,到5月25日全国累计拒收生鲜乳16.8万吨,不到17万吨,占全国生鲜乳产量的0.44%。其中倒奶2.76万吨,不到3万吨。即便如此,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的奶业亟需建立合理的风险共担机制,让奶农、奶企和社会之间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
现状:奶农缺少话语权 奶企赔不起
记者采访了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的奶农发现,现在散户少了,奶农大多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销路有了保障,但是奶农仍受奶企的牵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海奥奶牛专业合作社有800多头奶牛,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饲养、统一销售,每天产奶量在9万吨左右,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仍要看奶企的“脸色”。
海奥奶牛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郑克祥告诉记者:“冬季是旺季,奶量需求大,奶农的日子比较好过;到了夏天,市场上奶量过剩,奶企就会用很多理由拒收奶或者压低奶价。”据记者了解,我国原料奶的检测是由奶企负责,并没有第三方检测机构。当市场上奶量过剩时,奶企就会以指标不合格为由拒收奶,而奶农缺少话语权,只能听任企业的摆布。“奶不能放,当天出的奶收不走只能倒掉。”郑克祥告诉记者,在当地,大部分农户已经没有土地了,只能靠养牛为生,而牛奶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着奶农的收入。
对于奶农的抱怨,内蒙古正镶白旗草原双飞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昌国表示很无奈:“企业拒收奶并不是主观意愿,而是受整个大环境影响,市场需求下降时,如果按计划收奶虽然保护了奶农的利益,奶企就要承担损失。”周昌国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小型的奶企也面临着亏损的状况,到了夏天奶制品经常会出现滞销。
原因:进口奶盛行 奶制品需求低
据记者采访了解,乳制品进口数量增加,进口价格低廉是影响我国奶价的重要因素。据统计,2008年我国乳制品进口39.3万吨,但2008年—2014年乳制品进口大幅上升,年均增长30.04%。中国乳制品进口来源地最多的是新西兰、欧盟、美国、澳洲。这些地区牛奶价格明显便宜,每公斤的价格新西兰是2.68元、美国3.25元、欧盟3.05元,而中国10个主产区是4.05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南方很多冷饮厂就会选择价格低的进口奶作为原材料。
同时,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仍缺乏足够信心。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乳制品总产量2651万吨,同比下降了1.2%,奶业消费在下滑。高鸿认为,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对中国奶业造成的影响还在持续,特别是消费者仍然不相信、不信任国产乳制品,大量消费者在国外抢购奶粉就是很好的证明。
周昌国在采访中还提到,国内饲养奶牛的成本高也是奶农收入低的原因。“草饲料等都太高,以至于高成本低回报。”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认为,从长远看是农户+奶业的模式出现了问题。这种模式虽然解决了小农户的销路问题,也让奶企节约了成本。但这种模式注定是温饱阶段的产销模式,在度过温饱阶段之后,这种模式的先天劣势就暴露出来了,那就是利益分配不公,经常出现农民与企业互坑。
建议:形成利益联结体 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从长远看,奶农与奶企应该形成一个利益联结体,当市场低迷时,共同承担风险,而不是让一方亏损。
郑风田认为,目前的小散养户的出路只能有两条:要么自己联合起来,学习加工技术,通过加工成品来满足本地市场;要么与企业联合起来,成为奶企的股东,让奶企统一管理。让奶农、企业和社会之间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一旦出现供需关系失衡的情况,各方都会站出来共同承担损失、化解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同情奶农,各方还应更多地探讨如何通过建立合理的风险共担机制,保障奶业健康发展。比如,需要政府与乳企在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为中小奶农提供扶持,通过企业“孵化”家庭牧场、丰富融资渠道、降低中小奶农的准入门槛、多方合作加大对专业奶农的培训等方法,稳定养殖队伍,逐步培养现代化专业奶农。
郑克祥呼吁国家应该根据市场情况制定相关的补贴政策,保护奶农的基本收入,让奶农有钱可赚,保护奶业的发展。
高鸿宾在第六届中国奶业大会上表示,当前中国奶业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这是奶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基本路径,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物质装备、发展理念、经营方式、产业组织改造提升和推进,实现我国奶业从传统的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变,从过去传统产业、低效产业向现代高效的新兴产业转变。这种转变实际上是奶业一个脱胎换骨的革命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必然现象。出现倒奶、杀牛情况是整个奶业转型升级必须经历的阵痛。可喜的是,经过这几年努力,我国的婴幼儿奶粉有了明显的改善,有了质的提高,完全可以放心食用。但让消费者恢复和提高信任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一个耐心的过程,关键是需要我们拿出世界一流的产品,拿出民族的品牌,真正让老百姓放心。
新闻链接
我国草食畜牧业将转变发展方式
本报讯 日前,农业部日前发布了《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牛羊肉总产量达到1300万吨以上,奶类总产量达到4100万吨以上。
《意见》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要以肉牛、肉羊、奶牛为重点,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产业效益和素质为核心,坚持种养结合,优化区域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强化科技支撑,推动草食畜牧业可持续集约发展,不断提高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切实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
为此,农业部下一步将以草原牧区、农牧交错带、传统农区、南方草山草坡地区4类主产区为主攻方向,完善农牧结合的养殖模式,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的饲草料生产体系,积极发展草食畜禽生产;大力发展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草食畜禽种业建设,推进草种保育扩繁推一体化进程;支持专业大户、家庭牧场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近年来,我国草食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稳步推进,有效保障了牛羊肉、乳制品等草食畜产品市场供给。2014年,全国牛肉产量689万吨、羊肉产量428万吨、牛奶产量372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4%、4.9%、5.5%。
(北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