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6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口茶” 俩老外
把台湾茶卖到谷歌总部


一口茶的两位“洋当家”。
一口茶的产品。

    茶,这项质朴的饮品,数千年来撼动着人类最细微的味觉感知。在2300多年以前,茶商为了将茶叶运往波斯销售,一趟趟无悔地走上茶马古道,从四川成都出发,翻越喜玛拉雅山脉,最后抵达中亚地区完成交易。

    如今,来自美国的安迪(Andy Kincart)与来自加拿大的法瑟吉(Nicholas Fothergill)通过科技与网络,重新打通这条中西之间的商道。创立于2013年11月的“一口茶”(Eco-Cha),没有任何的实体店,透过网络电商成功的销往欧美。全球知名杂志《Monocle》曾以“液体财富”为标题,报导这个品牌Eco Cha。中国台湾茶的香气如今甚至飘在谷歌总部,许多高科技的新贵也被一口茶的网站所吸引而爱上了台湾茶。

    从分不清茶具到茶专家

    来自北美的这两位老外,都是为了学习中文去到台湾,尽管工作领域不同,却有共同嗜好——钟情于台湾茶。

    安迪指出,台湾明明是产茶的重要地区,但随处只能喝到产地不明的廉价茶,在网络上也查不到完整的英文介绍。他们了解葡萄酒文化营销全球的珍贵,认为台湾茶的价值其实一点也不输给葡萄酒。

    安迪自从认识了南投县鹿谷乡农会推广股长林献堂后,每个礼拜都花上两小时,骑机车从台中到南投鹿谷找林献堂学艺。“我在鹿谷农会服务三十五年,从没见过有人对茶抱有如此深厚的热情,甚至还是外国人,真的很感动。”林献堂说。

    起初连中文的“茶杯、茶壶”都分不清的他,如今可以用纯正的中文说明:“你看,被小绿叶蝉虫咬过的叶子,比一般虫咬的叶子更萎黄,东方美人茶的味道就是要筛选这种茶叶。”

    优质茶农寻觅之旅

    “现在茶农倾向工厂化制造以冲高销售量,可是茶叶是很脆弱的, SOP(标准化流程)的工厂怎么可能产出好茶?”金安迪质疑,台湾仅存的手工制茶在哪里呢?

    安迪再度跨上他的机车,开启台湾优质茶农寻觅之旅。

    “曾经,我找到一位在合欢山凤凰村的茶农,他60多岁了,还是坚持以自然农法栽种,一片片手摘出来的茶,产量只有别人的20%,但他说穷尽一生就是保护这片土壤,将制茶技术传承下去。”安迪说,“我深深被打动了,对我而言,这不只是茶,而是打造极品的艺术。”

    接着,他谈起创业念头:“我打从心底想支持这些小农,将他们美丽的信念传达出去,告诉人们台湾的茶有多美好,我明白这不会是个Big Business(大生意),但即使再小众,我都要做。”安迪说。

    相较于南投中型茶厂每季可出产5吨的茶叶,他们选择与小型茶厂合作,即使平均季产量仅250公斤。

    把茶卖到美国去

    就这样,这位美国人,开启了他的台湾茶事业。他为此到静宜大学修习 MBA,找来曾经是软件开发公司CEO的法瑟吉,以及设计师好友林德(Steve Lindell),在2013年11月成立Eco Cha品牌。

    在安迪的坚持下,Eco-Cha只与小型家庭式经营的茶农合作,他们不但亲自拜访茶农,有时甚至从栽培、摘采、揉烘全程参与,即使所选取的茶叶不一定拿到有机认证,却能确保是以自然有机、友善环境的方式种植。安迪和法瑟吉认为,家族式的小农无法量产,反而保持了手工制茶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对茶叶注入了更多用心与热情,消费者购买的不只是一盒来自台湾高山的乌龙茶叶,更能买到对地球环境的守护,以及台湾独特的茶文化灵魂。

    Eco Cha强调直接购自台湾手工制茶的有机茶农,并附上每一款茶背后的茶农故事、产季与气候变化可能造就的独特口感、正确泡茶的方法,尽可能将安迪20年的知识化成博客,教育那些“以为台湾茶就是乌龙茶”的外国人。

    此外,Eco Cha透过网络论坛、社交媒体、影片与博客等,让茶香遍及美国、加拿大、英国、挪威、瑞典等地。谷歌美国总部的咖啡厅飘出茶香,正是来自台湾的 Eco Cha。

    当然,不论网友喜好如何,他们还是一点一滴记录与茶相关的新闻,“最终极的目标,是希望Eco Cha能成为外国人认识台湾茶的正确外文窗口。”安迪说。

    (四川科技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