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款总额超100亿元、200亿元,到存贷款总额突破600亿元;从2012、2013年连续两年经营管理目标考核全省农商行第一,到2014年名列江苏省“AAAAA”农商行第一名。经济金融形势日趋严峻、区域竞争压力不断增强,但综合实力和经营业绩却越来越好,是怎样的一种力量造就了江苏海安农村商业银行如此靓丽的成绩?
谈及其中的奥秘,海安农商行董事长徐晓军的答案是:“战略、风控、团队。”
“三化”导向
走上特色发展路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采访中,徐晓军多次谈到战略思路的重要性,他说:“作为地方农商行的董事长应抓全局,明确战略思路,研究实际问题,‘一把钥匙解一把锁’。”
战略清晰是稳健发展的根本。近年来,海安农商行始终坚持“市场化、制度化、民主化”的经营导向,“做不做由市场说了算”“对不对由制度说了算”“行不行由大家说了算”。
徐晓军告诉《农村金融》周刊记者,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银行竞争更加激烈,经营思路要由做规模转向做市场,一切业务经营由市场说了算,客户需要什么,银行就提供什么;在工作上是否做得到位、做得对不对,由制度说了算,按制度办事并执行到位;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由员工说了算,群策群力,激发全体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三化”的经营导向使海安农商行走出了一条更好地服务“三农”也更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底线思维”
风险防控有保障
“底线思维,是风险防控的有效保证。”徐晓军认为,不管是风险预警,还是风险处置,必须要坚持底线思维。
2014年末,海安农商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占比仅为0.8%,在整个江苏省农商行系统都处于较低水平。在经济下行形势下,海安农商行将风险管控作为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处置信贷风险。
今年以来,海安农商行风险部门组织支行每月初上报风险贷款预测表,下月初根据当月实际发生不良贷款金额计算偏离度,并按月通报各支行不良贷款情况以及偏离度,对偏离度超过额定值的支行,在年终考核进行相应扣分。通过此举措,使支行将风险防控环节前置,及时研判预知风险。另外,严格把控大额授信客户新增贷款,对支行营销的3000万元(含)以上的新增客户,全部集中到营业部调查发放。
记者从该行了解到,自2012年开始,海安农商行就在全行范围内组织开展合规达标支行创建,引入第三方公司对申报支行进行检查、评定,将评定结果与支行信贷授权权限挂钩,引导支行由被动合规向主动合规转变。目前,全行所有支行均通过验收,全辖范围内基本消灭违章、违规贷款。
针对已出现的不良贷款,该行全部逐户进行梳理,深入了解借款人和担保人真实情况,做到“笔笔落实,一笔一策”。在现金清收同时,通过多种清收方式组合,有效处置不良贷款。
“赛场赛马”
机制集聚人才
在江苏省联社领导班子考核中,海安农商行领导班子考评始终保持全省前列,领导班子在全行员工中的满意度高达98%。徐晓军认为,一支素质全面、能力全面的卓越团队,关键要靠机制集聚人才。
“民主化”是该行用人管理中最显著的标签,也是团队建设的最大特色。
2012年,海安农商行出台《员工面谈沟通制度》,全行管理人员必须无条件接受员工提出的面谈沟通要求,该项制度实施以来,各级管理人员与员工面谈沟通超过500人次。
员工评议领导也是动真碰硬。2013年海安农商行自发推动实施行长室成员全员评价制度,由员工当领导“主考官”。每年初设立流动投票箱,所有员工一人一票,对高管的履职情况进行无记名满意度测评,并且规定行长室成员当年员工满意率低于80%的,就要实施待岗一个月。
在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之下,三年来,海安农商行测评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8%以上。徐晓军表示,今年将该项制度测评范围扩大到整个领导班子。
“赛场赛马”,能否进步员工自己说了算。徐晓军介绍道,海安农商行大力推行选人用人公开竞聘制度,竞聘人公开进行述职,由现场随机产生的30名大众评委进行投票,按照票数多少选拔。
据了解,30名大众评委覆盖高管、中层和一线员工,来自中层和一线员工的评委全部当场抽签产生,高管与其他评委一样一人一票,竞聘全程纪委监督,现场公开唱票,确保公平、公正。2014年,全行通过竞聘提拔年轻员工6名,其中最年轻的支行行长仅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