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幼年经历过的许多事都模糊了,唯有背诵过的这些句子不曾忘记,印象最深的便是“君子”一词。“君子不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翻开《论语》,“君子”这个词在一万多字的记述中居然出现了一百多次。在心中“君子”始终是一个仰之弥高的形象,引导着我的言行,影响着我的生活、学习以及对孩子的教育。带着这种崇敬与虔诚,我带上儿子与几位朋友一起来到了山东曲阜——传说中的“东方耶路撒冷”。
地因人灵,人以地杰。循着圣迹,我们首先游览了祭祀孔子的本庙——孔庙。这个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占地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九进院落,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步入院中,踏着遍地的青苔,在森森古柏的浓阴下,一路读着“金声玉振”“德侔天地”“道观古今”的门坊匾额,我握着儿子的手越来越紧,庄严肃穆之中,有说不出的崇敬与景仰。帝王将相、文人雅客留下的一座座碑碣,在《论语》中那个言语温润的老人背后,矗然构筑起了一个辉煌、宏大的背景。抚摸着碑身,在文字与岁月的沧桑间远望历史,圣人的教诲遥远而亲切,我们缺乏的恐怕只是聆听与感悟。凝神的瞬间,儿子已挣脱我的手跑远了,导游正在讲解关于“龙头柏”的传说,他显然对这些话题更感兴趣,一路追着“小红旗”问来问去,同行的几位朋友都笑他有趣,他却不睬,憨得可爱。
过了杏坛北望,就是孔庙的主殿——大成殿。与前边的建筑不同,大成殿可谓是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大成殿正中供着孔子的塑像,身着王服,手捧镇圭,上方是康熙题书“万世师表”匾额,彰显了封建帝王对儒家思想以及孔子的尊崇。殿前塑像的正中是人们烧香祭拜的香炉,不时有仰慕者前来拜谒上香,香火很是旺盛。这其中,仰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却是后人所加,说是这种祭拜可以保佑孩子学业有成、金榜题名,我听了默不作声。
顽皮的儿子从殿前跑来,拉着我的胳膊,一脸郑重地说:“妈妈,我想给孔夫子上柱香。”“嗯,好啊!不过香可不是随便上的,你为什么要上香呢?”儿子歪着头想了想,说:“他很了不起,他说的话都很有道理。”我笑了,走过去,排队买了一炷香,只是普通的一炷香,只是源于崇敬与景仰,我并没有告诉他人们上香的另一层含义。不学而求进,于我是件羞愧的事,与圣训更是一种亵渎。
出了孔庙是一条狭长的夹道,因为没有景点,游人大多脚步匆匆,我揽着儿子还在回答他古怪的问题,忽然看见一个乞讨的老人衣衫褴褛地蜷缩在墙角,一条小腿几乎全部溃烂,很是可怜。我忙拿出5元钱,示意儿子给老人送去。儿子快步走上前,俯下身子,把钱递了过去,我用相机记录下了这美好的画面。儿子跑回来时说:“妈妈,我刚才看见他的眼睛了,他对我笑了。”我与儿子也相视一笑,继续往前走。
嘈杂的人群中忽然传来一声喝斥:“快走,咱没钱,刚才上香的时候我把钱都花了。这种人都是骗人的,其实他比咱们都有钱。”一位父亲大声喝斥着他的儿子,气愤中带着一丝看穿“骗局”的炫耀。
“前面那个小哥哥就给了,我不吃冰棍了还不行吗?”小男孩委屈地说。“好好学习!学习才是最重要的,知道爸爸为什么带你上这儿来吗?香很贵的……”他后面的谆谆教诲我没有听清,也实在不想再听下去。被他加重了语气的“学习”两个字仍然轰鸣在我的耳中。学习!什么是学习?是语文、数学还是英语?
仰望一墙之隔香烟缭绕的圣庙,儿时的子曰诗云又在心中泛起,“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致意思是说:“小孩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对人要有爱心,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隔着几千年的悠悠时空,我反复咀嚼着这句话,体会着其中的深义。古人说“主”和“余”,在这位家长或者说在更多家长心中已然是倒置了。
教育,到底是以人格的完善为主,还是以文化知识的累加为主?面对一个乞者,毫无恻隐之心,不肯施舍一分钱,却花上千元买一炷高香乞求圣人保佑高分。我不是担心孩子的成绩是否真的能提高,而是担心这种教育的后果,这种冷漠而自私的“聪明”怎样实现一个社会的和谐?
回家后,洗出照片,在儿子递给老人钱的那张照片后面写上:“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把这张照片做为礼物送给了儿子,要他好好保存。因为,我看见那其中,除了老人与儿子之外,还有更多善意的面孔和赞许的表情,我相信他们和我一样,在圣人的教诲中成长,在和谐的社会里传递着仁爱与美德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