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作为全国知名的高职院校,学院在未来教学中如何突出“服务系统、服务三农”的办学特色?
陈德泉:要坚持以四方合作办学理事会为平台的办学体制机制,实现专业建设与区域、行业经济发展需要相对接,课程建设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接,坚持完善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这是学院突出办学特色的途径,也是学院6年来各项事业进步的重要动力。
记者:学院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作为供销合作社系统内的高职院校,学院教改的重点是什么?
陈德泉:重点以“德能并举、商学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引领,推进教学改革。实施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完善评价机制,教学改革成果显著。6年来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等项目上取得突破。建设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精品课程6门、“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26本。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项、省级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10项。
记者:6年来,学院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在省内和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内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未来5年,结合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要求,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设想?
陈德泉:重点是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积极参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和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培训基地、新农村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总社职教科研中心和浙江农民大学经贸学院校区为依托,积极开展面向系统的涉农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应用型科研开发,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做好全国供销总社杭州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项目建设和省派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
记者: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如何强化育人功能?
陈德泉:主要通过深化以浙商文化为主题的“省级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建设强化学院的育人功能。2008年,学院的“弘扬浙商文化,践行厚德崇商”项目被确定为浙江省省级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在此基础上,学院通过制度建设、环境营造、专业融合、创业实践、品德提升等多种途径,不断丰富“浙商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实施《校园环境建设规划》,打造浙商风情校园,通过开设“浙商讲堂”、举办“浙商文化”图片展、开辟“浙商文化”专题网站、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等营造浓厚的“浙商文化”育人氛围。通过成立公益素质教育中心,组建公益教育教学团队,推动公益素质教育教学和研究,同时,积极开展诚信教育、爱心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将“厚德”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开设“浙商文化”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立“浙商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等举措,努力将“浙商文化”与专业教学相融合,贯穿于教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