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行业代言人 成为政府好帮手
组织建设
加强自身建设 拓宽服务领域
加大发展力度 社团数量稳中有升
截至2014年底,全系统主管、领办社团17528个,比2010年末增加8.6%,会员288.8万个,其中团体会员42.1万个、个人会员246.7万个。黑龙江、河南、辽宁、山东、云南、四川、内蒙等7省区供销合作社主管、领办社团均超过1000个。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目前,全省11个区市都已依托供销社建立农合联,153个有供销社建制的县(市、区)中有150个建立了农合联,全省1960个乡镇建立农合联分会1868个,占乡镇总数的95%。各类会员总数11多万个,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入会总数1余万个。浙江省供销合作社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2014年成立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全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与供销合作社“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并在8个地市开展试点。
拓展服务领域
行业覆盖面不断扩大
截至2014年底,全系统共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2143个、农产品协会7362个、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1511个、农业生产资料协会1424个、再生资源协会894个、烟花爆竹协会892个、其他协会2965个,基本覆盖了供销合作社传统主营业务,一些协会也从单纯的流通领域向生产、加工、科技、信息、金融等上下游多领域延伸。
同时,不少地方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创办了电子商务、技术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的新社团。广州市供销合作社积极发展社会组织,以承接政府购买社区综合服务为载体,大力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已相继成立了白云恒福、荔湾恒福、天河惠信、天河惠爱、增城民合等社会工作服务社8家,开办了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社(中心)28家。
加强自身建设
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系统社团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一是形成了一支较稳定的社团工作人员队伍。全系统社团工作人员有14.5万人,其中,专职工作人员有5.5万人、中共党员4.4万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8851人。协会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45岁以下年龄段工作人员占70%以上。二是内部管理日趋规范。建立了人事、财务和考核奖励等方面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湖南省85%的协会从民主选举、会议建设、重大事项报告、法人证书、印鉴保管、财务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自身运作管理。三是工作机构逐步健全。基本建立了秘书处等日常工作机构,有的还根据服务需要有所延伸。如哈尔滨市农民经纪人协会秘书处下设会员办、信息办等5个办公室,又在所属13个县、区供销合作社设立了种植业产品、养殖业产品、名优土特产品等7个协调指导部和蔬菜、生猪、蜂产品等10个农产品中介服务中心,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内部组织机构。四是对系统外的影响带动能力增强。通过开放办会,多数行业协会将服务从系统内向系统外延伸,目前系统外会员达101.9万个,占全部会员的1/3以上,有1842家协会系统外会员占到协会全部会员的50%以上。
深化改革发展
全国性社团加快发展
“五代会”以来,总社加大主管社团改革力度,社团工作取得较快发展。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截至2014年底,总社主管社团资产总额8188.98万元、净资产7191.05万元、总收入4416.52万元、经常性收入3340.23万元,比2010年末分别增长28.6%、34.1%、87%、129%。二是组织资源有效拓展。主管社团大力发展会员和组建分支机构,会员总数已达15420个,分支机构102个,比2010年末分别增加15.1%和52%。三是社会影响进一步提高。在民政部开展的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中,已有9个社团获评3A以上等级,比2010年末增长50%,其中5A级1个、4A级2个、3A级6个。
服务工作
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积极服务“三农” 带动农民加快增收致富
目前,在全部 1.75万家社团中,80%是涉农协会,而且90%以上是县级社主管协会,会员大部分是农民、种养殖大户、涉农企业以及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涉农单位。协会立足当地实际,依托当地资源,把行业内单个会员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事办起来。不少专业协会围绕 “一县一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社一品”等开展服务,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既找到了与农民的结合点,也夯实了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基础。
搭建多种交易平台
推动农产品现代化流通
全系统社团通过交易会、展览会以及开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探索线上线下交易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向会员提供产品展示展销、交易洽谈服务,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扩大市场消费、搞活农产品流通提供了交流、合作、创新发展的平台。总社主管社团共举办各种展、节、会数百次。浙江衢州市供销合作社就依托各类社团,先后组建了“淘宝·特色中国·衢州馆”“江城速购”“常山农网”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推进产销对接。
实施品牌战略
行业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为提高服务水平,系统社团以品牌建设为核心,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目标,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充实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法律、政策、技术等咨询服务,主动参与涉及行业发展的重大政策的制定工作,及时反映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行业争取相关扶持政策,维护行业及会员权益。总社主管社团发布价格指数23个、行业发展报告77个,制定行业标准57个。其中,中国棉花价格指数、中国化肥价格指数、中国果品产业年度发展报告等,已成为政府宏观决策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参考。为提高会员知识技能水平,各地社团结合当地产业实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培训。江西省各级农产品经纪人协会近两年就开展培训439次,培训会员6万多人次,取得资格证书的有1.2万人。
强化行业自律
规范行业秩序取得显著成效
很多社团制定了行业警示制度、行业行为公约等自律性规章制度,一些协会还参与制定并实施行业标准、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条件、行业技术规范等,并配合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和市场竞争秩序,提升行业诚信经营水平,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棉花协会出台了与国际棉花组织联动的行业“黑名单”制度,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开展了诚信示范岗建设。上海、江苏、重庆、长沙、沈阳、广州等地的再生资源协会,相继制定了行业警示制度、行业行为公约等自律性管理规章,有效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
开展调查研究
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
社团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信息交流与行业分析等工作,及时准确地向政府反映产业情况、提出发展建议和规划,帮助政府加强行业管理。总社主管社团深入开展行业调查研究,积极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行业诉求,提出行业发展意见建议,参与相关行业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被采纳的政策建议近40条,有力促进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在棉花、农资、再生资源、果品、茶叶等领域,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出台相关行业发展政策时,协会都发挥了行业代言人、政府好帮手的作用。如湖北省再生资源行业协会针对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问题,及时加强与会员的联系,起草了《关于对再生资源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上报国家和省有关政府部门,推动了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和完善,维护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重庆市农资行业协会常年开展化肥市场价格调查统计,通过翔实资料积极向政府建议建立完善区县化肥淡储贴息制度并得到落实。
拓展经贸交流
国际与地区合作取得明显进展
系统社团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搭建平台。中国棉花、食用菌、茶叶、畜产品协会先后加入了国际同业组织。中国棉花协会当选为国际棉花协会合作委员会主席单位,中国东盟农资商会在东盟国家设立了5家分支机构,中国茶叶协会与印度、斯里兰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工作联系。陕西榆树市经纪人协会开展劳务输出服务,输出的劳务人员遍布全国85个大中城市以及日本、韩国、俄罗斯等8个国家,农民年劳务收入达到7000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吉林省永吉县一拉溪苏子专业协会统一制定收购价格、质量标准、加工工艺、组织出口,腌渍加工的苏叶占韩国市场份额高达90%,苏籽占50%,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1000万元。
(总社社团管理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