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6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紫红的桑葚

□ 程毅飞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桑葚,穿越千年,从诗经中走来。挂在枝头,润泽光亮,灼人眼,沁人心。

    在乡村,桑树没有杨柳的招摇,没有槐树的芬芳,也没有桐树的高调,更不像桃树、李树、樱桃树、核桃树、柿树那样受到人们的重视。显然,桑树并非出自名门大户,更够不上大家闺秀,充其量算是众多树木中的小户人家,骨子里透着低微和谦卑。所以桑树大都是一株两株的偏居于农家的房前屋后,或者村外的沟沿河畔,掩映在绿荫之中,默默结出一粒粒桑葚,引不起人们的注意。但在乡下,桑葚果却是孩子们的最爱。

    开春,桑树枝条冒出新芽,鲜嫩的芽儿给人以清爽干净之美。到了春夏之交,桑树开始结果。桑果,小小巧巧的,仿佛缀在绿叶间的粒粒纽扣,又好似藏在枝叶间的小星星,讨巧美好,煞是喜人。初长出来的桑葚,颜色涩青,果实紧固,像穿着一件紧身的外衣。再往后,随着气温一天天升高,桑果由青变黄、变红。那红并不是整齐划一地道的红,有的是微红、有的是鲜红、有的是深红,熟透后就变成黑亮黑亮的紫红,精灵似的,一颗颗挂满枝头,向下低垂着,光鲜晃眼,馋得人直流口水,也引得鸟雀们捷足先登,在枝头欢蹦跳跃,一边啄食着成熟的桑葚,一边卖弄着清脆的歌喉,奏出婉转的曲子。

    也许是生活艰苦的缘故吧,记忆中,小时候的桑葚味道特别甜美。对乡下的孩子来说,那简直就是人间仙果。放学回家,一扔书包,就迫不及待地向屋后的桑树奔去,来不及脱去鞋子,就猴子一样“噌”地窜上树去,盘坐在桑果较多、颗粒较大的树枝上。看到颗颗桑葚胖乎乎在风里摇曳,兴奋得眼睛顿时眯成了一条线,伸手就去摘食。摘得一颗放进嘴里,轻轻咬下,发出微微“吱吱”的声响,一股清甜登时从舌尖蔓溢开来。直到嘴巴被桑汁染成紫褐色,脸也抹成了大花猫,才溜下树,抹把脸,心满意足地回家去。

    童真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每到桑葚成熟时,能尽情饱食一顿这鲜美之果,心中便充满了无限欢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桑葚就更多了一些了解。在乡间,桑葚被称为“圣果”。《诗经·卫风·氓》中,就有以桑葚果的甜美比拟甜蜜爱情的描写,足以见得古人对桑葚的赞美之情。不仅仅是古人,就连鲁迅先生在童年时期,对桑葚也是念念不忘,赞美有加。

    随着时代的发展,桑葚的药用价值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本草纲目》里就记载有桑葚“安神明目,养颜益肾”的作用。小小的桑果,正在被商家研制成桑葚酒、桑葚饮料等,使它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提升,也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它的美味。

    “又见春风化雨时,瑶台一别未言痴。殷红莫问何因染,桑果铺成满地诗。”谁说不是呢?紫红的桑葚甜透了童年,铭记一生的却永远是故乡的山水风物,殷殷人情。

    (作者单位:陕西省丹凤县供销合作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