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果…刮果…”随着布谷鸟儿欢乐悦耳的叫声,农村中“三夏”大忙来临。凡在农村长大且上了年纪的人总忘不了集体大场,它是唯一能够堆放粮食的地方。它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归仓,也涉及到百姓的口粮,儿时印象中有关集体大场的往事被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
整场
农村中每个生产组都有一个集体大场,面积约在15—20平方米左右,位置设在交通方便的大路口,地势较高,形状呈四方形。“三夏”大忙来临之前,生产组都要组织劳力进行整场。一是除草。春天过后,雨水充沛,杂草丛生。为了大场整洁、光滑,必须将杂草清除。生产组抽调精明勤劳的妇女,利用锄头、手拔的形式,将大场四周所有杂草清除干净,迎接收获季节的到来。二是平整。由于雨水的浸蚀,大场地面坑坑洼洼,很不平坦。因此,必须填土压实,大家运用脚踏、锹夯、滚压的办法,将地面压实整平,使粮食不要陷在土里,从而减少损失。
打场
过去打谷没有机械化,全凭水牛和人工作业。将割好的麦子分布在大场上,分成两个劳动班子:一是人工轮番上阵,用镰排敲打粮食。二是水牛闪亮登场。从前水牛是个宝,因为耕地和打场都需要它。打场前,首先将水牛喝足喂饱,然后将套头拴在牛脖子上,再将近千斤的石滚放在身后,赶牛人牵牛鼻沿着顺时针方向,来回不停地辗压。打谷过程中,为了鼓励牛尽心尽力,赶牛人一边吆喝,一边打起牛号,水牛也心领神会,不停蹄地向前进。一场打完,接着往下干,直至打完拾净为止。
晒场
粮食干不干净,主要靠晒场来决定。由于庄稼的成熟时间不一,很多麦子水分和杂质太多,达不到标准,因此,必须及时组织翻晒。生产组粮食不仅量大,而且要晒匀、晒干、晒净,要合理安排,科学调度。生产组会动员有经验的老农参与此工作。他们上午9点左右将麦穗全部铺晒在大场上,然后每隔半小时翻一遍。不管气温多高、太阳多晒,大家用大括、推耙(农种晒场工具)争先恐后,循环推进从不间断。保管员将人员分成两组,交叉进行,尤其在中午温度最高、麦子最易收干时候,松懈不得。尽管大家头戴草帽,肩披毛巾,还是口干舌燥,但是没有一人掉队,因为他们知道粮食的珍贵。经过几个太阳的暴晒,杂质扬净,几万斤的麦粒顺利入库。
抢场
俗话说人有喜怒哀乐,天有瞬息万变,“三夏”大忙中,最担心就是天气变化。有一年夏日的中午,天空骄阳似火,热浪滚滚,生产组大场上有万斤麦子正在翻晒。突然天空阴沉,乌云翻滚、雷电闪鸣,一场雷阵雨即将来临。生产组长一边敲锣,一边动员群众抢场。大家自带抢场工具,急速奔赴大场,打堆的打堆、打包的打包、扫场的扫场,手提肩扛人来人往,忙得不亦乐乎。大家只有一个念头,必须保护粮食不让雨水侵蚀。与时间赛跑,与天公争分夺秒,大场上大家干活的号子声、脚步声、扁担声交织在一起,一派千军万马保护粮食的场景。由于人心齐、力量大、速度快,不一会儿,一场麦子被抢得干干净净。说来也巧,在抢场完工之际,瓢泼大雨铺天盖地,倾盆而下。虽然大家满身灰尘,想到麦子安然无恙,脸上都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护场
不管是麦子、玉米还是水稻、棉花等作物,集中到大场后,通过晒干、拣净、分类,然后归仓。有些作物不是一两天就能晒干扬净,必须放在露天场头,第二天继续放晒。晚上将作物堆积起来,用印盒(生灰粉)在堆上做上标记,然后再盖上化学纸。夜晚,组里落实专人看管,防止被盗。护场的人在堆中间搭起临时帐篷,携带自卫工具,夜间不停巡逻放哨。有时,护场人带上家犬,协助护场,只要有响动,方便报警,护场人奋不顾身冲出去,逐个检查粮食是否安全。有一次,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外面阴雨绵绵,护场人心想,今晚可以睡个安稳觉,明天打足精神参加劳动。可就在他们昏昏欲睡之际,突然家犬叫个不停,他们睡意顿消,一跃而起,冲向犬叫方向。隐约看到有个黑影在晃动,大喝一声,黑影拔腿就跑,将偷粮食的工具丢下,逃之夭夭。
自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一家一户分散作业,集体大场逐步被平整,现在几乎找不到集体大场。集体大场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悠久的回忆,但是它不会被忘记,因为它曾经来过。
(作者单位:江苏射阳县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