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棉花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一个“寒冷季节”。产业链上,各环节都面临着一些艰辛。缘何产业链各环节的目光都聚焦于“质量”二字?其实纺织企业呼吁质量问题、呼吁产业链各方重视内功,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在过去棉花不愁卖的时候,因为有利润赚,大家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那时棉农只注重扩大面积、提高单产;而流通企业只要卖棉花有利润,基本上就是“萝卜快了不洗泥”。但当整个产业陷入需求疲软、销售不畅的时候,内在质变被提上重要日程。
然而,抓质量、练内功不应只被当成一个缓兵之计、权宜之策,而是应该把目前面临的难关当作机遇,让行业和市场回归质量,从而让全产业链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棉花质量与纺织需求背道而驰
这是如今业界面临的普遍现象:棉农更加注重衣分、关注产量;轧花厂则过度加工,想尽办法把棉花做得更白更好看;但作为纺织企业,到底需要很白很漂亮的棉花,还是内在质量好的棉花?
“几年前,棉花协会相关负责人就曾提出‘快乐植棉’的理念,旨在通过提高机械化程度、简化栽培,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当然更核心的,是让农民有钱赚。棉农有了合理的植棉收益,又能体面劳动,他们才会快乐。但是随着我国棉花质量的不断下滑,意味着棉农可能对植棉失去了兴趣。”在谈到棉花质量时,河北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会长卢怀玉如是说。
在生产源头就忽视了棉花质量,进入流通环节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觉得当前棉花的质量问题确实比较严重,高质量的棉花占比在下降。”中华棉花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万翔回忆说,“我记得1998年的一次棉花公证检验,在河北一个公检处,储备棉和出疆棉中1、2级棉花的比例差不多能有一半左右。后来我查看了数据,当年1、2级棉花的比例在全国范围来讲占40%多一点。而去年,这个比例可能只有百分之十几。”据他介绍,不只是棉花等级这一指标在下降,平均长度、平均整齐度、平均马克隆值等指标都在下降。棉花质量的下降和纺织企业向高端化、个性化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导致流通企业棉花不好卖、库存积压,而纺织企业却找不到满足需要的棉花。这就是今年棉花市场存在的普遍现象。
“进口的机采棉‘三丝’少、整齐度和一致性比较好。但是我们的机采棉,由于还在推进初期,问题还是比较大的:‘三丝’不少,一致性也比较差,短绒率高。” 王万翔说。
据悉,以前我国的新疆棉与美棉、巴西棉相比都各有千秋,但本年度我国棉花的质量和其他国家横向比较却处于下游,甚至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相比也并没有体现出太多优势,一些业内人士甚至认为新疆棉还不如印度棉。可见,解决棉花质量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从当前形势看,棉农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棉花市场价格又比国际价格还高,在这种内外打压下,棉商的经营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棉花质量是我们企业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其直接影响着我们的销售和经营成果。”王万翔告诉记者。
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伟挺对此感慨道:“如今市场很浮躁,业内人士不是在思考如何努力地做品质、做产品、做一个负责任的棉农、做一个好的实业家或者一个诚信的棉商,而是在博机会、等政策、等消息、等机会。而产业繁荣,本质上必须要回归到产品上来,回归到质量上去。”
棉花质量与政策补贴需紧密结合
作为棉花大国,我国有着悠久的植棉历史,也有着优秀的植棉传统。“历史上,我国棉农非常重视质量。那时候我们讲四分,棉花要分摘、分晒、分存、分售;到交棉花的时候,要搞一试五定,那时候是有好的传统的。但是棉花市场化改革以后,这些传统都已经被弱化。”在2015国际棉花会议上,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芳说。
那么,国家是否应该用政策引导来改善当前棉花质量?
“农民并不是天生就不愿意讲质量,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机制,让讲质量的棉农能够有收益,让棉农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所以,我们需要从制度设计上研究怎样通过有关部门把这种市场需求传递给农民。”想要提质增效,只要政策方面有一个驱动力,农民就会接受,卢怀玉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植棉,不是一种爱好,说到底是一种经济行为。如果棉农不赚钱,放弃植棉轻而易举。所以,我们必须认清这个问题:是棉农离不开棉花,还是棉花产业离不开棉农?”卢怀玉向业界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我也认为棉花品质应该放在第一位,而且棉花产业不缺乏各种各样的好品种,但是产量可能会有所下降。”作为研究棉花品种的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认为,国内不缺乏各种品质的棉花品种,只是种子在推广中,政府应该加以引导,这样棉农才会转变重量轻质的思想。
“大概是2009年,农业部制定了优质棉申请标准。当时中棉所70是第一个达到优质棉标准的品种,无论是长度还是强力都超过3级。这个品种在新疆试种效果也很好,抗病性强,但推广效果却不好。原因是与新疆当地的品种比,这个品种产量要低3%-5%。为什么这样好的品种却没有市场呢?关键是行业内没有形成质量和价格挂钩的机制,基本上还是一切由产量决定。”李付广回忆说。
“兵团希望从政策上来引导种植优质棉。质和量本身就是一个辩证关系。事实证明,这几年棉花生产、流通行业过分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损害了产业链下游的整体发展,也对我们棉花产业发展不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麻公司总经理梁东亚说:“兵团今年的方案是优质优价,好的棉花就多拿补贴,差的棉花就少拿补贴。按照优质优价补贴的话,从植棉到收购和给棉农兑现补贴的时候都要有所体现,操作的复杂性可能更大,因此计划在南疆或北疆选一个师做优质优价试点补贴。试点成功后,可能会在第二年尝试全面推广。进而从政策上来引导种植优质棉,改变过去这种根深蒂固的重产量、轻质量的做法。”
除了优质优价,业界还需要一个制度体系来支持棉花产业各个环节的行为规范。随着市场的变化,目前一些已经出台、正在执行的标准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整、补充和完善。比如,棉花生产环境的标准、机采棉的种植标准、田间管理的标准、收购加工的质量标准等等,并用制度、法律或者条例的形式给予落实,实现产业各环节工作有据可依。同时,还需多管齐下,用政策和市场来引导整个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重视提质增效。
与此同时,棉花科研怎样更好地与产业实现对接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棉花品种结构和纺织企业需求不匹配,是3年收储政策向目标价格政策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过程。原来大家主要针对国家储备这个标准来进行生产;而现在,则需要针对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来种植生产,才能保证棉花品种结构与纺织企业的需求相匹配。”王万翔说。
“过去,从科研到生产,从生产、加工到消费,棉花的各个环节根本就没有对接。比如我们每年召开的会议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科技人员,大家都是站在科技层面上探讨很多生产问题。”李付广认为,除了生产与产业的对接外,科技与产业更不能脱节,“农业科研单位要依据下游末端的纺织需求,研发上游种植品种,将为农服务放置于整个产业链条的长远发展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