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点,江苏省海安县联合村俞万家庭农场的于清荣一家,早早就开始洗菜做饭。今天俞万家庭农场仓库外的水泥路完工,于清荣喜在心头,特地置办了一桌丰盛的菜肴,庆祝这激动人心的一天。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于清荣说:“这段路修完后,我的烘干机就能派上大用场了。”
他说要做农业排头兵
踏上刚刚铺设的水泥路,就看见于清荣从仓库里走了出来,自豪地指着田边家庭农场的规划图说:“去年这片土地生产了250万斤粮食、60万斤瓜果蔬菜,卖了450万块,我们家纯挣了50万呢!”
于清荣并不是什么种植专家,他原来是退伍军人,2009年才由建筑材料工程转行,成为一名职业农民。从2010年承包50亩土地,从事设施大棚蔬菜生产到2013年1月流转了200亩闲置土地后,登记注册了海安俞万家庭农场。
“5年前,海安农商行就给了我第一笔贷款10万元。”2010年,回到家乡不久的于清荣试图承包土地搞蔬菜生产,但是缺少资金,江苏海安农村商业银行得知这一情况后,通过深入调查,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于清荣提供了10万元贷款,同时,还联系农业部门为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当时的那笔钱,帮我们家推开了幸福大门,我会永远记在心里!”从那时起,于清荣便与海安农商行结缘,也成为了第一批“阳光信贷”集中授信农户。10万元流转土地、20万购买农机、50万购买烘干设备……在海安农商行的不断支持下,俞万家庭农场的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
“现在这条路修完我就更踏实了,小麦水稻收割后就可以直接运到仓库经过烘干设备处理。”于清荣自豪地说,“以后遇到下雨天也不担心了。”
目前,俞万家庭农场总种植面积达1460亩,其中种植粮食1350亩、蔬菜110亩。
尝到经营家庭农场甜头的于清荣对今后的发展有了清晰的思路。“我还想继续扩大规模、创新技术,再注册一个商标,把粮食和蔬菜包装起来,争取做海安县家庭农场的排头兵。”
他说要做百年老字号
在海安县西北角白瓦公路的北侧,“全民创业基地”“袁兵梓源生态草莓园”两块高大的标牌夺人眼球,周边是占地150亩的现代化草莓园。草莓园的主人是被当地人称为水乡“草莓状元”“梓源达人”的青年创业典型袁兵。
2005年,研修完日本大洋村大棚草莓种植课程的袁兵回到海安县,开始在自家三分自留地上小规模种植日本引进的“鬼怒甘”“枥亿女”两个草莓品种,没想到竟然成了市场上的“时髦”货,当年就收入5000元,这让袁兵更加坚定了种植草莓的信心。2009年,袁兵与120余名农民共同出资120万成立草莓专业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草莓种植面积从50亩扩大现在的320亩,远销苏州、上海等大城市。
“草莓园的今天离不开农商行的一路扶持。”谈及草莓园的发展,袁兵坦言道。2008年,海安农商行根据袁兵的实际情况,向其发放了10万元的下岗再就业贷款,帮助他将草莓种植面积扩大到50亩,品种优势加上现代化管理模式,当年草莓园就实现净收入近30万元,利用这部分资金,袁兵在海安县城中心开设首家袁兵草莓直营店,从种植到直营店销售,加上自建的物流配送网络,袁兵的草莓产业链初步成型。2012年,袁兵又利用自住房产抵押,从海安农商行获得130万元贷款,流转300亩土地,建设“生态草莓观光园”,逐步发展为集草莓采摘与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如今,袁兵种植的草莓已经形成“自主采摘+自有直营”的销售模式,观光园日均接待超过200人次,其注册的“梓源”商标已经成为海安特色农业的名片。袁兵表示,下一阶段他将探索“互联网+生态农业”的模式,通过应用互联网模式,建立草莓网络直销渠道,将“梓源”草莓做成农产品百年老字号。
他说要做农民“贴心人”
“姓农,就要支农,要做农民的‘贴心人’。”海安农商行董事长徐晓军这样诠释农商行与“三农”的渊源。
为此,海安农商行制定出台了《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导意见》,对符合阳光信贷授信条件的200余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超过5000万元,授信期限内可以“随借随还,周转使用”,有效保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春耕备耕以及生产经营资金需求。
2014年以来,海安农商行对支行信贷权限进行调整,支行在规定权限内可以直接向新型农业主体发放贷款,对户计余额50万元以内的新型农业主体贷款,直接交由授信部审查、审批,省去前台部门调查,保证信贷资金能够及时发放到位。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季节性特性,该行积极优化新型农业主体贷款申贷、用贷流程,对到期贷款续贷建立预授信制度,做到贷款当日归还次日发放。
据了解,海安农商行对新型农业主体推行“一站式”服务,在信贷审批、利率标准和信贷政策方面都给予便利和优惠,建立动态化客户名录,提供“一对一”服务模式;信贷产品方面,先后推出新型农业主体阳光授信、“组合贷”“亲情贷”等多种产品,满足处于创业、成长、转型各个时期的各类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截至4月末,海安农商行涉农贷款余额217.63亿元,占总贷款的90.14%,累计向新型农业主体发放贷款超过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