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转化为强劲生产力
一条小小的蚯蚓被切成两段后,缺少头的一段会长出一个新的头来;缺少尾巴那一段会长出一条新的尾巴。于是乎,对其他生物来说致命的一击,对蚯蚓来说竟成了涅槃重生。
生物界中,为何只有蚯蚓具备这样的神奇功能?到底是什么能让蚯蚓“断后重生”? 1991年,瑞典科学家伯尔斯格解开了这个谜。原来,在蚯蚓的体内含有一种特殊的活性蛋白,在医学上被称为“活性地龙蛋白”。这种蛋白与其他生物蛋白不同,蚯蚓被斩断后,这种“活性地龙蛋白”马上发挥作用,刺激蚯蚓的各种细胞快速有丝分裂,重新建立一套新的运动、触觉、嗅觉等生物系统,实现断后重生。要不了多久,一条蚯蚓就变成两条。
由天津市塘沽区供销合作社控股成立的天津蚓福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能够实现蚯蚓活性成分(蚓激酶)及地龙蛋白分离提取和综合利用的创新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此外,公司还在生产中实现了全程无废渣、可循环绿色产业链。
企业转型:
从出口商到生物科技制造者
“要不是去日本亲自考察,恐怕我们到现在还不知道,原来小小的蚯蚓还有这么多奥妙!”天津蚓福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白鹤松告诉记者,他已经做了十多年的钓鱼饵料出口生意,其中日本对蚯蚓的需求最为旺盛。“对方一直告诉我们这些蚯蚓他们主要拿去钓鱼用,后来我到日本考察时才发现,我们出口过去的蚯蚓通过当地高新科技企业的转化,制成的‘龙参胶囊’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在市场上非常畅销!”
与小蚯蚓打了十多年交道的白鹤松回到国内后,开始不满足于只做蚯蚓供应商。“日本企业能做到的,中国企业同样也能,并且还要做到更好!”为此,白鹤松开始遍访专家,了解蚯蚓的功效及相关产品制备技术。在求知过程中他发现,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以蚯蚓作为药材配制而成的药方就不下40种,且传统中医也早已认定蚯蚓具有解热、镇痉、活络、平喘等众多药理作用。20世纪末西方医学的实证研究更是发现,蚯蚓体内的蚓激酶由于其特异的溶血栓功效,使之成为新一代溶栓药物原料。此外,近年来的现代医学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蚯蚓体内的地龙蛋白除了含有蚓激酶外,还包括抗肿瘤蛋白、抗菌肽、抗氧化酶等丰富的活性成分,而这些成分目前都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日本企业在提取蚓激酶后,仍含有大量活性成分的地龙蛋白就白白浪费了!恰逢2009年地龙蛋白被咱们国家确认为新资源食品,促使我们进一步研发新技术,以同时提取蚓激酶和地龙蛋白。前者是治病救人的良药,后者是延年益寿的食材,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在高校科研人员和蚓福公司相关专家不分昼夜的研发下,终于攻克了这一高难度制备技术,研制出国内首家利用“闪式提取”技术高比例提纯蚓激酶和地龙蛋白的创新型设备。
凭借此项技术,蚓福公司在成立不到1年的时间里,就成为了中国药膳研究会的团体会员单位和中国药膳研究会的定点单位,并在2014年第八届“同福碗粥杯”中国药膳养生技术制作(烹饪)大赛暨中医药养生膳用药材食材展示与技术交流大会上,荣获“药膳科技创新奖”。
全产业链生产:
变废为宝绿色环保
促使蚓福公司落地成功的,不只是地龙蛋白的医学疗效,更在于整条地龙蛋白生态产业链的绿色可循环。“对于不少奶牛、肉牛养殖户来说,大量臭气熏天的牛粪一直是困扰他们多年的污染源。”白鹤松告诉记者,由于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情况比较严重,造成蚯蚓难以成活、板结的土地无法吸收牛粪作为养料。然而,随着国家农药、化肥“零增长”方案的出台,各地农业部门对生态肥料的需求逐渐上升,小蚯蚓又有机会重新登上大舞台。“对蚯蚓来说,牛粪是极佳的养殖饲料。而对土壤来说,蚯蚓既能使板结的泥土得到疏松,提高土壤通透性和蓄水、储肥能力,还能通过自身的消化系统,加速有机质分解转化,使土壤表层部分转变成令植物根部极易吸收的超级腐殖质。”白鹤松补充道。
“蚯蚓在养殖环节不与人畜争地,排泄物既有助土壤肥沃也有助空气净化,为实现产业链全程绿色开了一个好头。”白鹤松表示,在后续生产加工环节,蚓福公司也秉持着“绿色”理念,研发的设备实现了蚓激酶和地龙活性蛋白的同时分离,为医药、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相关企业提供中间提取物。此外,用于冲洗、提取、浓缩、分离的大量水资源还能通过离子交换工艺被制成液态有机肥,使得全产业链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任何残渣废液流出。
“蚓福蚓福,用蚯蚓造福人类,让蚯蚓造福社会!”在采访的最后,白鹤松道出了“蚓福”一名的来源。他表示,蚓福公司今后将着力发挥该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区农民蚯蚓养殖产业的发展,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同时进一步优化制造设备,不断推出功能型中间产品,提升蚯蚓在当前药品、食品、饮品、口服液等防病治病、保健美容及诸多方面的功能价值,并持续引导市场消费,将新的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对人类健康有益的药品及新资源食品。
A.
何为 新资源食品?
科技知识ABC
新资源食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第二,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新品种;第三,因采用新工艺生产导致原有成分或者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原料。
B.
地龙蛋白
何时获批?
《2009年第18号公告》显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的规定,批准茶叶籽油、盐藻及提取物、鱼油及提取物、甘油二酯油、地龙蛋白、乳矿物盐、牛奶碱性蛋白等 7 种物品为新资源食品。
C.
地龙蛋白
缘何获批?
地龙蛋白中有胶原酶、纤溶酶、蚓激酶、核酸、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其分子量在5000—10000,属于短链小分子物质,能顺畅进入微血管,溶解微血管内的微栓,让硬化的微血管恢复弹性,发挥强力的直接溶栓作用。
创业困难
急求破解之道
合作时报记者: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白鹤松:困难不少!由于我们的产品太前沿,尽管国家早在2009年就确定地龙蛋白作为人类食品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但具体到地方政府审批的阶段,出于多方面的考虑,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才予批复。目前,从事这项新兴产业的企业还非常少,所以我们现在要做很多整个行业推广的基础工作,各项压力,尤其是资金压力着实不小。而国家对药品和保健品的审批时间比较长,尽管我们的蚓激酶产品和地龙活性蛋白产品经检测均符合国家各项指标,但我们尚不能以药品和保健品的名义直接向市场输出产品。
合作时报记者:如何应对、解决上述难题?
白鹤松:首先,我对这款产品非常自信,它不仅有益于身体,更是难得的连生产环节及各个阶段的产出物都有益环境的绿色产业,因此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我们想要把这项产业做大做强的决心,有了决心也就有了应对困难的勇气和动力。其次,塘沽区社在我们遇到困难时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从吸纳资金到审批协调等各个方面,对扶植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最后,由于我们现在还处于申请药品和保健品批号的阶段,因此我们的产品现阶段主要以药材原料和健康食品的方式向市场输出。
合作时报记者:创业之中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白鹤松:我们企业最初是和北京一家高校进行了产学研合作,但在最后对接时我们才发现,该高校只能实现实验室规模的产出,离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要求还相距甚远。由于当时公司已经因为审批文件迟迟未下发耽误了投产进程,所以此次研发设备不到位对我们这种靠时间赢得市场的新兴产业来说真可以算得上是雪上加霜。面对此情此景,公司的管理团队没有退缩,而是拧成一股绳想办法、请专家,最后终于研发出能够实现蚓激酶和地龙蛋白分离提取的量化生产设备。通过这次风波,我们的管理团队也再一次提升了自己的实力。
思路就是金点子,但对于以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企业来说,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效益的过程中,却又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对涉足新兴行业的初创企业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它们究竟面临哪些难题?市场上有什么好的办法去解决?作为专业研究科技成果的各类研究院,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有什么独特做法?是否能把科技成果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今天让小编带你一探究竟。
张卫明 科技成果转化进入自主转化时代
科技成果转化中与企业对接会存在各种问题,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院长张卫明表示将着力打造自主转化平台
张卫明,现任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植物资源、农林特产资源等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从“十一五”到“十二五”他带领的团队一直都是国家农林特产项目牵头单位,与国内200个农业产业化基地有着技术合作关系。技术成果应用于全国100多家中型企业或上市公司,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0年被科技部、中宣部和中国科协联合表彰为“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2014年被九三学社中央表彰为“全国十大九三楷模”。
关于与企业对接
转变思路实现以优创优
Q:新技术成果的推广方式主要有哪些?
张:研究院的成果必须面对市场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有了好的科技成果,我们会主动上门寻找机会,也会通过中介机构实现联合。当然,我们多数会通过会议、展会、论坛来推销自己的产品。比如,近日我们参加了“20届中国美容博览会”并举办了科技论坛,吸引了众多的潜在客户来关注研究院。此外,我们还会通过开办讲座来寻找潜在客户。
Q:如何实现优势产业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张:我们在芳香植物研究方面优势比较明显,尤其是香辛料方面在国内占据了很大优势。研究院是国家香辛料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单位,香辛料的国家标准也是由研究院来牵头制定。此外,研究院在香辛料国际标准化组织中代表中国行使表决权。因此,在香辛料行业我们有一定的知名度。国家的“十一五”“十二五”中很多关于香辛料精深加工、生态高值化利用等课题,都由研究院来牵头,形成了一批先进的科技成果。研究院还建有香辛料检测中心,江苏省天然香料功能机制中心也设立在研究院。所以,在香辛料方面,形成了很多论文和专利成果。2015年1月,“辣椒天然产物高值化提取分离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还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与企业的合作上,以前我们都是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的比较多。我们与河北涉县供销合作社建立了花椒基地,在陕西韩城、云南、重庆等地都有生产基地。但是,鉴于农民合作社社会影响力不够,我们很多合作成果还没有达到国家级层面。我们意识到,要想在行业内有话语权,就必须寻找有话语权的龙头企业进行合作。我们在香辛料领域的优势,吸引来了很多大企业寻求合作。比如,王守義十三香、新疆红帆集团等。他们在行业内都是龙头,我们与这些企业都有合作关系以及一些技术交流等。
关于成果转化
延长服务链增强转化效果
Q:实验室成果转化率如何?转化成果是否都能达到预期?
张: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率可以达到95%,并且转化的时间都有所提前。以前都是成果出来才进行转化,现在从成果设想之初—立项—小试—中试,每一个阶段都可以进行转化。但是,现在成果转化水平却参差不齐。科技成果出来后,很多科研所为了尽快转化会“饥不择食”,不管企业情况如何就进行成果转化,这样往往会以双方合作崩盘收场。所以,对于好的东西,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合适的买家。
我们与山东九鑫集团的合作就是如此。我们在植物中发现了一个去螨虫比较有效的东西,但是很多化妆品企业对去螨已经不感兴趣。因为在20年前,去螨的概念已经被炒作过,企业对于已经炒作过的东西不感兴趣。所以,当时我们的研究成果并不好转化。虽然期间也有厂家来接洽,但是都不是很合适。直到2013年,山东九鑫集团上门来。九鑫集团有一个产品品牌叫“满婷”,就是一款去螨产品。2004年之前这款产品在市场上销路很好,那年为了上市,他们让分销商大批量此产品购买投放市场,以此来拉升销售额。在2005年,由于投入市场产品过多,大家争相抛售,有的甚至突破底价。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产品没有卖掉,市场崩盘,回款困难。从此后,企业一蹶不振,“满婷”年销售额仅仅在千万元左右。我们的手工抑螨皂正好是他们所需,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这款抑螨皂被企业命名为“满婷中华神皂”投放市场,当年的销售产值就过亿元。
Q:转化成果没有达到预期的占比,怎样改善这种情况?
张:以前研究院重点对植物的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医药原料、美容品、化妆品等都是我们服务的领域,但是以前转化效果并不好。所以,我们改变了服务模式。
第一种模式创新:“技术+生产”,完成生产的中间环节。化妆品和高档护肤品都需要有生产资质,但是真正想在科技上投入的企业并不多,说服他们比较困难。同时,我们发现有一批人没有生产资质和设备,但是对化妆品等的销售比较感兴趣。我们意识到,单纯地提供技术还不够,还缺一个生产。在2012年,我们在上海成立了“上海瑞盈化妆品有限公司”,2013年投入生产,“满婷中华神皂”就是瑞盈生产的。有了瑞盈,化妆品和护肤品的成果我们就可以很快进行转化。“技术+生产”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了转化效果。
第二种模式创新:“技术+品牌”,借助渠道扩大影响力。研究院有技术,但是缺少品牌和渠道。针对此,我们选择了和石家庄制药集团、葵花药业集团进行合作。像葵花药业,他们只有生产药品的资质,而介于药品和其他产品之间的健康类产品:植物牙膏、消毒液、花露水、护肤品等他们就没有生产资质了。我们就选择生产这些健康类产品与葵花药业合作,利用他们在全国26个大区的销售网,把自己的产品迅速在市场上铺开,从而扩大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引来更多的合作者。像葵花药业集团这样的企业他们的品牌是长时间形成的,在全国也有为数不少的销售网络,我们就缺少这样的资源,所以“技术+品牌”实现的是双赢。
第三种模式创新:与企业合力进行成果创新。在成果研发之初,就让企业介入。这样不仅可以实现阶段性成果的及时转化,也不用担心成果转化效果。
关于未来
多途径合作强实力
Q:现在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张:作为供销合作社系统内的研究院,我们始终把为农服务放在第一位。今年,我们同台湾以及山东的相关企业合作重点打造一套完整的庄稼医院服务体系。从测土配方开始,然后根据作物种类进行诊断,并开处方。根据处方会涉及到生物肥、有机肥等,但是目前肥料的生产我们供销合作社鲜有涉及。所以,今年我们引进了土壤、微生物方面的人才,把生物肥和有机肥的研究生产作为我们的主要工作。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在为农服务中得到转化,也是在综合改革中,我们研究院为“三农”服务的新抓手。
Q:未来研究院的努力方向?
张:像“满婷神皂”这种投入生产后取得了不俗成绩的科技成果还有很多。这些产品都是我们自己研发、自己生产,只是缺少了销售环节,利润就大大减少了。可以说,我们一直在为别人做嫁衣,一直停留在初级阶段。一个成果卖出去,然后又投入另一个成果的研究中。我们也想形成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产品。今年,研究院牵头成立了中国民族化妆品研发制造创新促进会。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形成自己的技术品牌。此外,功能性原料将是我们重点研发的产品。很多商家买技术成果,多半都是冲着原料来的。这一块如果发展起来,我们的利润点就由“技术+生产”变成了“技术+生产+原料”。
鉴于现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会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适合微商、电商、美容院线等的产品。需求多样,产品的转化方式也要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