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拟实行粮食质量安全 追溯制度和粮食召回制度
本报讯 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日前就《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办法征求意见稿,我国拟实行粮食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粮食召回制度。
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实行粮食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以库存粮食识别代码为载体,建立从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的全程质量追溯制度,实现粮食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粮食质量数据库和质量分析模型,实现粮食质量安全风险预警预报等。
实行粮食召回制度。粮食经营者发现其销售的粮食有害成分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通知相关经营者和消费者,召回已售粮食,并记录备查;同时将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未按规定召回、停止经营的,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
(刘 超)
全国农产品进社区惠民工程在京启动
本报讯 日前,由商务部支持、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打造的“全国农产品进社区惠民工程项目”在北京启动。该项目已在北京、广西、湖南等多地城市社区试点,将逐步向全国推进。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在启动仪式上介绍,“全国农产品进社区惠民工程项目”内容包括:通过搭建多家会员单位公共的农产品销售电子商务公益性信息平台,完善产销衔接机制;打破社区菜市场(店)传统经营方式,发展生鲜电子商务,推动智能化服务模式;鼓励社区菜市场(店)引进成熟安全的电子结算技术和设备,使用电子支付和刷卡消费;构建信息发布平台,依据供求变化引导企业调控品种产量;严格设立准入门槛,保障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创新蔬菜流通零售模式和业态,打造15分钟便民商圈,保障蔬菜市场供,方便市民生活需求。
据悉,商务部今年5月发布《“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提出打破电商“最后一百米”的瓶颈,鼓励电商进社区、推广线上线下互动、创新服务民生方式等。
(庄 文)
河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本报讯 日前,河南省农业厅发出消息称,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逐渐成长为全省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力军。截至今年6 月底,全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10.4万家,入社农户420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1%;家庭农场1.97万户,规模种植大户3.9万家。
近年来,河南省政府先后两次出台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大力培育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目前全省农民合作社已覆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其中从事粮食生产的有31370家,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和储藏的有16751家,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信息等服务的有20677家。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是河南省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的有效载体。他们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783万亩。其中,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合作社和规模种植大户经营耕地面积超过1000万亩。
河南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刘明星介绍,经过前期的发展壮大,一些有实力、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农民合作社,选择升级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以谋求更大作为。比如,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机、种植、植保等合作社联手,通过强强联合实现“强筋壮骨”。
(豫 文)
湖北大力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本报讯 日前,湖北省科技厅发布消息称,近年来,湖北按照“一元导向,四轮驱动”的模式,扎实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农村信息化被列入湖北“十三五规划”组织实施。
据了解,湖北主要从两个方面大力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一是开展“一村四站”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示范工作。按照“一站多能”的要求,面向武汉城郊、江汉平原、鄂西北、鄂东南四大农村信息化示范区,通过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和基层网格化管理工作结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大力推进农村基层“一村四站”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示范工作,2015年计划新建村级示范站点800个。二是积极筹划实施“一业一平台”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示范工程。基于平台数据、专家、信息员、用户等各类服务资源,在农业优势产业,按照“一业一平台”的建设思路,建立产业服务信息平台。筹划启动畜禽产业信息平台建设,适时启动水产、设施蔬菜等优势产业信息平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年内争取全面在畜禽、水产、设施蔬菜三个产业链实施 “一业一平台”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示范工程,助力农业产业高效发展。
(鄂 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