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7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新常态”下的茶叶市场增长与变革

□ 毕晓军

    茶叶市场问题是什么? 

    第一、茶企战略路线面临选择困境。到底是做产品品牌,还是做渠道品牌?走产品品牌路线,该锁定哪个优势品类?该定位小众精品,还是大众茶饮?走渠道品牌路线,该锁定哪些重点区域的哪类主力人群?该定位于单品牌专卖店、多品牌专卖店、茶叶超市、茶叶卖场、茶吧?如何组合品类结构、包装规格和价格档次?

    第二、茶叶品类跨区域推广遭遇教育难题。中国名优茶超过1000种,各地茶叶消费偏好和消费水平差异巨大。立志拓展全国市场的茶企,对于跨区域的品类教育难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实力。培育外地市场针对新品类茶叶的消费习惯,需要从宣传、推广、分销、陈列、冲泡、品鉴、服务、销售、维护等环节全方位发力。

    第三、茶企与茶商合作缺乏信任基础。茶叶整体属于慢销品,在渠道布局上应有选择分销至适销网点,而非广泛分销。在分销渠道、专卖渠道、团购渠道和电商渠道四大类渠道规划布局时,如何设计渠道合作模式?如何规划渠道长度和宽度?如何分享利益?尤其涉及到分钱,是茶企与茶商长久合作的焦点,直接考验双方的经营理念和合作艺术。

    茶行业发展潜力有多少?

    2014年作为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分水岭,必将载入史册。2015年,茶产业“危”与“机”并存,调整茶产业结构与引导茶叶消费导向并重。茶行业的发展潜力毋容置疑。从茶叶作为饮品、保健品、文化产品的多重消费属性来看,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对饮料食品安全、肥胖的担心,推动消费者开始回归天然、健康的饮品,茶成为健康饮品的代名词。按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季节喝茶,借助茶叶调理和辅助自身的身体,逐步成为消费者共识。尤其是根据自身的个性体征,针对性选择适合的茶叶,选择喝茶的时间、泡法和浓度,越来越成为市场热点。对于茶叶品类多元推广、消费持续升级有直接推动作用。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喝茶的队伍,面向年轻人的时尚茶吧发展迅猛,可以借此针对年轻人培育饮茶习惯、推广茶文化。茶叶消费的年轻后备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这才是中国茶产业的未来希望。

    如何应对目前发展态势?

    打造明星单品引领产品军团突围。作为立足某类茶叶的茶叶生产型企业,要想实现跨区域发展,离不开多品类延伸。而品类延伸的基础,在于锁定核心区域市场的主力消费人群,依据其显性及隐形消费需求,实现关联性品类延伸,打造具高性价比和影响力的明星产品,进而支撑品牌地位、引领整个产品军团突围。

    发掘和扶持重点经销商借船出海。茶行业缺乏专业的经销商,导致茶叶分销效率面临现实瓶颈。受限于销售规模,茶企难以通过设立区域市场分公司、办事处的形式经营当地市场,而茶行业散货经营的茶商现状,更难以承载区域市场品牌宣传、产品推广、渠道分销和终端服务的重任。自建渠道,对现阶段的茶企而言不堪重负。通过打造明星单品,发掘目前已经代理其他茶叶品类一线品牌、实现公司化运作、尝试掌控和服务终端的茶业经销商,探索共同投入、保障双方利益的渠道合作模式,针对经销商提供专业支持,将是茶企渠道突围的重点。

    培育和提升盈利能力成为新常态。无论是茶企直营,抑或通过代理、经销、加盟、联营等各种渠道合作模式,如何培育经营能力、如何提升盈利能力都是绕不过去的弯。没有盈利,茶企将缺少发展后劲,甚至难以为续。没有盈利,茶商将缺乏销售动力,也难以维持对茶企的忠诚度。而茶企、茶商实现盈利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平衡和协调销售金额、销售毛利率与固定经营成本三者的三角关系,实现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提升销售额、提高毛利率和压缩固定成本的方法有多项选择,每一项均要细化为适合茶企及茶商不同阶段的经营策略、管理动作和行动指南,从上而下贯彻到营销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并持续推行、调整和优化。经营是硬功夫,盈利是硬道理!

    (作者系厦门同航管理咨询机构首席顾问)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