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消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大家享受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部分不法之徒受利益驱使,实施各种金融诈骗,不但给社会治安、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危害,同时还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严重危及国家的政治稳定。
为维护好稳定的金融秩序,营造和谐的金融环境,保护好消费者的金融安全,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防范。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第一线的金融机构,抓好“牛鼻子”,防诈骗工作尤为重要。
全面加强宣传,提高防范意识
调查分析显示,金融诈骗之所以屡屡出现,既有外部原因,也有金融机构员工对金融诈骗犯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认识的内部原因。由于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岗位责任不明确,监督检查走过场等漏洞,为金融诈骗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为此,金融机构干部员工要结合有关案例,采取学习培训和座谈讨论等形式,提高防范能力和水平。同时,要以各营业网点为依托,采取与当地公安机关联合、举报等多渠道向客户宣传防范金融诈骗知识,提高客户防范意识。通过采取发放、张贴宣传材料、走进集市、人口密集地发放宣传材料,结合典型案例进行视频宣传、利用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内容等方式广而告之。在对客户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进行业务指导时,及时提醒客户保护个人信息、银行账户密码等资料,切实防范密码、账号被别人盗取的风险,全面提高防范诈骗能力。
提升服务水平,共同防范诈骗
网点工作人员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认真观察客户的言行举止,特别是转账、汇款业务的客户,要及时沟通了解其转账、汇款用途和地址,确认收款人与客户关系,做好风险提示,确保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
为全面做好防范金融诈骗工作,应教育客户做到“三要三不要”:要提高安全意识,设置密码应避开容易破译的内容,如生日、身份证、电话号码等;要登陆正确网站,需要时通过银行专用电话或到银行营业网点查询咨询等;遇到诈骗,要快速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降低或减少损失。不要轻信来路不明的电话号码及短信;不要轻信各类中奖、先付费后发奖等短信,抵制天上掉馅饼的利益诱惑;不要向任何人透露银行卡或网银户名、密码等信息,不要在公共场所使用网银。
应对投诉处理,遏制风险扩散
对客户投诉反映的问题,特别是有关金融诈骗问题,要建立台账,认真核查,做好解释工作,及时和经办人员或网点沟通,全面调查落实,及时化解客户不满,防止客户情绪激动而出现重大误解。同时要做好舆情监测,做好重大风险事件、风险信息收集、报告处理渠道、及时报告等工作,重点防范可能出现的大面积纠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增强风险报告的及时性和严肃性,切实防范风险扩散,维护好银行业的良好形象和客户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