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山水滋养一方人。慢慢长大,求学和求职让我离开家乡,身处异乡。每当看到季节变化、风中气息冷冽、黄叶飘落满地的时候,心中有关家乡的记忆便开始蔓延,像花儿一般在渐渐绽放,此时思念就像长了翅膀,仿佛只在瞬间,我便回到了家乡,陶醉在家乡的美景中,陶醉在浓浓的乡情中。
深植故乡之情。之所以钟情于家乡的风景与旅游,是因为家乡是自己生命的发源地,是自己长大成人的地方。在很长的时间里,虽然家乡很穷、很落后,但我从来也没嫌弃她、抛弃她、背弃她。人生就如风筝,而家乡则是拴住风筝的线。因此,一个人无论在外生活多少年,心中总有一根红线牵引着,最终把自己牵回到家乡。在外奔波十余载的我,现在趁着工作之余,踏上了家乡坚实的土地、呼吸着家乡清新的空气、耳听着熟悉的乡音、观赏着家乡的山水美景,使我爱乡、恋乡之情更加浓烈,深知家乡情结的可贵。
感受故乡之美。“美不美,家乡水。”我们一行迈开双脚去体验家乡之美。春天,一草一木泛绿、冒芽、长叶,绿荫如盖,缤纷落地;盛夏,河里的荷莲出水、开花、结籽,蝉出穴鸣唱;秋天,树叶渐黄、飘零、纷飞;严冬,瑞雪飘飞、河水结冰。家乡的细微之美,在外地旅游是无法欣赏到的。为了欣赏家乡之美,我从县城到农村,从田间到路旁,总是把家乡细微的变化用影像记录下来。正是在细微的观察之中,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四时分明、水清河秀、雨雪迎时、风调雨顺的家乡之美,让自己陶醉在家乡美如醇酒的美景之中。
体察故乡之变。家乡在变,向着美好在变。记忆中的家乡是贫穷的、颓败的,道路是崎岖的,林木是稀疏的,土地是贫瘠的。这些年来,家乡富了、美了。我看到了家乡的道路越来越宽、粮食越收越多、河渠越来越长、林木越来越茂、衣着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好。现在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有道路难行之累、腹饥无食之苦、口渴无水之叹、炎夏无荫之难。我在内心对家乡之变叹赏之余,常把家乡之美、家乡之变形诸文字,以真切的爱乡之情,赞美家乡、歌颂家乡。
了解故乡之史。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自己的历史。郎必也是如此,圣天寺、玉青宫、小庙等道教、佛教圣地,紫金山、圣王坪等自然风光,还有抗战时期八路军太岳行署部队、牺盟会决死队、三郎游击队等“红色旧址”,令后人敬仰。这些不仅记录了郎必的历史变迁,而且承载着家乡的坎坷与繁荣。淳厚的民风是家乡历史的积淀,肥沃的土地是先辈勤劳的丰碑,美丽的风景是几代人建设的结果,幸福的生活是家乡父老的企盼。一个地方的历史,有的记录在文字中,有的则长存于人们的记忆里。我在家乡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脚踏实地地看、问、思,考察家乡的历史,并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正是对家乡历史的深入了解,才更增加了我热爱家乡之情。
增进乡亲之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离开家乡后,来到60里之外的县城读书一直到念完高中,再考上大学,如今参加了工作,好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外奔波了十余年,回到家乡,常有物是人非之慨。为了重温亲情、乡情、友情,我借家乡旅游之际,与家乡的亲朋好友重聚一堂,或在家乡的炕头、农村的地头坐下来,畅谈儿时的童趣、生活的艰难、社会的变化、未来的希冀,从而拉近了与家乡的距离、乡亲的距离、亲朋好友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