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供销合作社被视为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中的三大“品牌”之一。而今,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伴随时代变迁,供销合作社重启改革征程。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正式发布。而在此之前,河北省作为全国供销合作社改革的4个试点省份之一已经开始了探索。
为农、务农、姓农,这是中央对供销合作社改革指定的原则,也是河北省供销系统改革的方向。针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村金融滞后等农业“短板”,河北供销合作社迈出了自己的改革步伐。
重构流通平台
建设“互联网+供销社”
收获季节将至,往年要为销售奔忙的李建普今年却显得很平静。他说:“有了供销合作社电商平台,我们这儿的白山药不愁销了!”
李建普所在的安平县油子乡后刘兴村一带盛产白山药,但过去都是农民自己出去跑市场。李建普是当地的种植大户,每年要卖出1000多万斤白山药,光支付销售员坐车、吃饭、住店的花费就在30万元以上。2014年,在安平县供销合作社的人员建议下,他把白山药拿到网上去卖。在供销合作社的电商平台上,当地的白山药统一商标、统一对外公布价格、统一销售,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销路拓宽,订单大幅增长。
像李建普一样,很多农民发现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供销合作社又重新回到了身边。不过,“回归”的供销合作社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为农民搭建网络购销平台就是其中的职能之一。
流通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的老本行,河北省社在深化改革中首先思考的就是如何适应商业模式和消费方式深刻变革的新趋势。河北省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邓沛然介绍说:“供销系统在流通领域的短板,主要是经营思想、服务方式和营销策略大部分还建立在过去物资短缺、交通运输不便、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基础之上。”
2013年7月,省供销合作社着眼补足短板,发起成立了全国供销系统唯一的省级农产品交易平台,推动农产品销售由“扁担”向“鼠标”转变。
打开河北省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农交汇”网站,宽城板栗、怀来葡萄、内丘苹果等农产品琳琅满目,几乎就是一个河北名优农副产品的展销会。河北省社农产品电商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这一平台已在全国发展会员服务中心和代理商2000多家,交易商1.3万家,今年上半年完成交易额200多亿元。据介绍,省供销合作社将在两年内发展县级运营管理中心100家、乡村电商服务站2万家、新农村消费合作社2000家,实现全省行政村电商服务的全覆盖,有效解决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创新服务模式
解决农业生产经营新问题
“谁来种地”一直是近年来存在于农村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曲周县河南疃镇的基层干部就曾经为这样的问题苦恼过。在当地,几乎家家都在搞自行车配件生产加工,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在厂子里务工,种地的微薄收入已经很难吸引他们。
面对这个现象,曲周县供销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把农村土地集中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实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同曲周县社一样,目前,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已在45个县(市)开展土地托管试点。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模式,河北省供销系统依托基层社和农资经营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合作式、菜单式、托管式农田服务模式,引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实行精准化投入,标准化生产,促进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化模式转变。
在涿鹿县,县供销合作社则将物联网技术服务模式在全县推广,实现了农业精准化投入和标准化生产。该县益林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介绍,该合作社34个大棚、80多亩基地全都用上了智能化管理模式,新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得他们的收入比原来增加了30%以上。
建新型合作社
密切和农民的利益联系
2014年,灵寿县供销合作社把青同镇全镇33家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成立了新的青同镇供销合作社,农民企业家卜海燕发起成立的养猪专业合作社发展不错,因而被推举为理事长。而且,供销合作社从成员到理事会班子全部是农民。
“这也是我们的改革举措之一。”在邓沛然看来,供销合作社只有办成农民自己的组织,才会让农民和供销合作社都能获得长久的发展。作为全国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四个试点之一,河北省社在改革过程中因地制宜地推进基层社改造,广泛吸纳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构建起新型供销合作社。目前,已在全省90%的乡镇建起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供销合作社。
“如果没有供销合作社把这些合作社联合起来,灵寿的蘑菇产业根本发展不起来。”冀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俊九说。自从联合起来以后,灵寿的蘑菇专业合作社由一个个点编织成一张网。每年1月,联合社都要召开理事会,作为联合社理事会成员的各合作社理事长共同商讨品种布局和发展规划。在规范的组织引领下,这些日益成熟的经营者带着他们的产品走进太原、沈阳等20多个大中城市,年助农增收6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