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西省芮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不断深耕“三农”市场,细分客户,针对农村市场客户从事行业的差异,推出了一些富有农字特色的信贷产品,为农户生产生活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产品投放运行后受农户欢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截至7月底,该联社贷款余额达21.9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16.19亿元,农村企业贷款5.71亿元。农贷资金的有效投入,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促进了县域经济稳健发展。
存在的问题
尽管小额农贷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满足农民贷款需求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农村信用社在外部风险防控、思想认识、产品设计、业务操作风险以及盈利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难题和不足。
农贷贷款的资金风险依然较大。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信用即借款人自身的人格信誉,属道德品质范畴,变数很大。当前,一些农户信用意识淡薄,赖债、逃债思想较严重,往往相互影响形成连锁反应。加上农村执法难度较大,小额农贷分散,其执行成本高,因此难以对借款户的不良信用行为给予有效的法律约束。
市场风险。小生产的盲目性很容易使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趋同,加上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技术和水平落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较高,农业生产经营时常出现相对大的市场风险。由于农民属弱势群体,承受风险损失能力有限,不论是自然风险还是市场风险,一旦发生很容易超出农户的经济承受力。
自然风险。小额农贷的承贷主体是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户,农业生产效益是农户偿债能力的重要保证。但是农业是弱势高风险产业,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将受到很大的影响,造成的损失必然会转化为信贷资金风险。
思想认识不到位,片面追求大客户。因为农业贷款风险大、农民信用意识差、农贷管理笔数多、金额小、效益低、劳动强度大等因素,导致部分基层农村信用社负责人或信贷人员仍然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或抵触心理,在工作中普遍存在“怕工作量大”“怕责任追究”“怕风险大效益低”等问题。而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大客户人人“抢”,小客户无人放的局面。
产品期限与客户生产周期存在一定偏差。目前农贷产品的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贷款用途主要用于客户的流动资金需求,例如种植业、化肥、养殖业饲料等。但在实际中,多数农贷资金的需求主要用于承包土地、建猪舍等固定资产投资,这就意味着农户不能以贷款投资项目本身的收益偿还贷款,成为贷款不能按期偿还的重要因素,加大了贷款的风险。
内部风险防控能力亟待加强。农村贷款客户散、笔数多、金额小,要想做好农贷资金扶持,必须实行“简政放权”,简化贷款手续。随着贷款手续的简化,审批权的下放,“三查”制度的落实流于形式,为一些“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间,导致违规贷款较多,抑制了贷款按照有利于农户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正常发展。
农贷实际操作与管理机制不对称。农贷贷款笔数多、金额小,超常工作量与信贷人员偏少、管理手段落后、社会诚信观念淡薄等因素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农贷贷款责权利不对称,对到期不能收回贷款的信贷人员采取的各种责任清收措施,导致信贷人员所承担风险与利益的不对等,影响了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对策和建议
内外联动,优化外部信用环境。通过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关于个人信用重要性的宣传,尤其是2014年全省农村信用社贷款与个人征信系统的有效对接,对农村信用社优化外部信用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借助个人征信系统上线,农村信用社可以多策并举,主动作为,优化外部信用环境。一是加强信用宣传,积极向辖区农户宣传个人信用的重要性。二是强化自我约束,通过责任认定、贷款检查、责任追究等措施强化对违规贷款的追责力度,降低内部不良行为引发的外部信用环境落后。三是专业清收不良,通过聘请专业不良清收人员,将一些赖债户交由专职人员进行清收,起到“催收一户、震慑一片”的效应。四是巧借救兵,通过请示政府,配合清收一部分公职人员不良贷款起到优化信用环境的作用。
提高科技水平,增强管贷能力。面对农村信用社客户散、笔数多、金额小的实际情况,为提高人均管贷笔数且确保管贷效率不落后,要适时开发适用的客户管理系统,实现与信贷管理系统、综合业务系统、社会保障系统的有效对接,对客户的识别、判断及管理有着一定的帮助。
合理产品设计,提高市场适应能力。今年该联社根据客户需求及产品市场情况,新增了“规模种养贷”“综合消费贷”“小微互助贷”等信贷产品。主要表现为:产品特点为个人客户一次授信,三年有效,采用最高额保证或抵押方式,但系统除信用贷款外,不支持个人客户此类流程;通过与邮政储蓄对比,农商银行比农村信用社贷款优势在于发放中长期贷款,采用抵押担保方式,在解决了客户一次性归还贷款困难问题的同时,降低了客户每年抵押评估和登记的成本费用,还减少了银行办理贷款的次数,对银行和客户都带来了一定的方便。该产品对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优质客户群体具有一定的冲击力。目前信贷管理系统因为以评估到期日判断贷款到期日,使得抵押贷款不能超过一年期限,制约了农信社扶持“三农”的力度。
强化内部约束,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在加大农村贷款支持力度的同时,农村信用社必须要切实提高风险防控措施。一方面提高系统识别能力,通过信贷系统历史数据、综合业务系统客户业务发生关系及频率和客户管理系统中的存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促使系统客户识别能力的提高,自动拦截一批不符合条件的客户准入。另一方面提高制度约束力和执行力,通过双向激励,鼓励表彰合规操作者,对未按规操作、无视制度的人员,要给予严惩,做到警钟长鸣,不越雷池。
完善考核机制,实现“权责利”相匹配。农户贷款具有笔数多、金额小、效益低、风险大的特点,完善考核机制,让客户经理轻装上阵是关键点。成立专业的听证问责机制,对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非客户经理主观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实行尽职免责,让客户经理“敢放款”;调整绩效考核结构,综合考虑客户经理办理贷款所承担的交通成本和风险成本等,增加客户经理的基本工资,合理测算绩效工资,调动客户经理拓展业务积极性。
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落实政策扶持问题。农业的弱质和基础产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农户贷款投入政策性较强、风险较大。一方面应探索建立农户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可以由政府牵头试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弥补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原因形成的农贷损失。另一方面建议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完善农业贷款担保体系。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主要为农户、农业和农村提供互助性的保险以及为农村信用社贷款提供保险业务,增强农业和农户风险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