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银行业能否重现高速增长取决于利润结构调整的质量,公司业务、零售银行、金融市场,将共同撑起中国银行业利润结构升级的三条路径。
日前,16家A股上市的商业银行交出了一份并不让人满意的2015年上半年成绩单:净利润增速全线回落,5家国有大型银行利润增速均接近零增长,均创上市以来新低。在净利润增长乏力的同时,不良贷款也如影随形,更是纷纷接近各家银行年初给自己定下的不良贷款率上限。
在全球经济发展陷入危机、国内经济趋于疲软情况下,银行业这样的强周期行业的确难以独善其身。利润增速放缓给银行业带来了不少压力与挑战,但是,以此说明银行盈利能力严重下降并不全面客观。从客观因素看,这是经济新常态在银行业的正常反应。首先,上市银行的利润无论是税前利润还是净利润,都没有下降,利润仍然在持续增长。其次,在利润增速放缓的背后,盈利增长带来新的支撑点。如平安银行,上半年实现非利息净收入154.57亿元,非利息净收入占比达到33.19%的历史新高。
中国金融业的商业化改革还远没有到位。尤其是我们的改革和变化,更多地表现在那些摸得着、看得见的“硬环境”上,而诸如理念、策略、品牌、机制等决定竞争力的“软环境”还尚待突破。今天,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到位。银行整体的资金成本可能上升,而资金收益或有下降,这将影响到银行体系的净息差水平。如果在现有客户结构、业务结构未发生显著变化的条件下,将对银行业盈利增速产生较大影响。
未来银行业能否重现高速增长无疑取决于利润结构调整的质量,这也是未来各家银行业绩趋于分化的根本所在。公司业务、零售银行、金融市场,将共同撑起中国银行业利润结构升级的三条路径。
中国金融业迫切需要从自身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进行重新战略规划,最重要的是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中具有最优配置的地方流动,而非以企业规模论为指挥棒。
近期,中国经济回落速度与资本市场调整速度如此之快,是因为还没有重新觅到像房地产业这样的增长利器。今后,中国可能步入自主性经济周期阶段。中国实体经济的要务已从“输血”转向“造血”。这就需要金融业坚决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支持重塑主导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
零售业务已成为中国银行业新的发展重点,在银行战略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面临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如何进一步把握零售市场快速增长的机遇,如何优化零售业务的盈利模式,如何建立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已成为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场“集体突围战”。
中国经济增长正在迈向新一轮周期的起点,面临从出口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大转换。与之相适应的是应为消费可持续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中国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资产管理,加快向高端业务转型,提高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填补高端产品空白。如打造人民币资产与外币资产结合的理财产品,实现本外币产品联动。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商业银行必须正视并顺应这种形势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金融市场业务,加大中间业务收入,进一步增强竞争力。一是着力提高投融资业务的经营效率与效益水平,调整债券投资品种结构,合理分布期限结构;二是大力拓展交易业务盈利空间,推进业务与收入结构转型,创新发展账户交易类产品体系,积极打造商品交易产品线;三是努力扩大承销发行业务规模与盈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