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嘿客曾经真真正正地在我们生活里出现过一段时间的。此时的嘿客平台主打经营食品生鲜、粮油、母婴玩具、家居日用品、数码电器等商品。顾客可以通过上网或到嘿客门店内用平板电脑下单,选择将商品寄到家中或所在社区附近的嘿客店中自提,并通过微信、支付宝、网银、门店现金等方式完成支付,所有的商品均由顺丰速运提供配送服务。 这时的它,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O2O范本被人们争相研究,彼时的顺丰嘿客被王卫寄予了很大格局上的战略构想。
时至今日,王卫低调关闭一时风光无两的顺丰嘿客,转型升级为顺丰家。O2O从理论到实践已经迭代了很多版本,业界关于其的更多模式思考也日趋成熟,各种业态也是层出不穷。顺丰嘿客作为一次O2O试验的落败,也给我们上了沉重的一课。那么,默默转身的嘿客背后,于我们又有哪些借鉴呢?
一、O2O的本质是消费升级,而不是线上线下简单相加。
仓储货运和落地配送是物流业的两大节点。在落地配送的表现形式上有三类:快递加盟站、便利店代收代发以及自营配送站,而顺丰嘿客的落地配送是“快递收发站+社区便利店+线下体验店”的三位一体。
按照目前最流行的说法,顺丰嘿客是“互联网+”的标准样本,顺丰嘿客的门店甚至也设置了试衣间。顺丰当然是想通过加法的方式来放大用户价值,然后通过这种放大,把互联网普遍成功的流量模式复制到线下。想法是好的,线上与线下相互导流,从选单、支付、到货也形成了闭环。但是,作为快递收发站,顺丰的快递大多上门,做一个社区收发站,成本根本支撑不了;作为社区便利店,我要袋盐,你只有图片。我买瓶酱油,你也只有图片,而这些生活用品下单后只能回家等候。所以,便利店兼作收发虽可,而收发站兼作便利却难;线下体验店更是有点空中楼阁,即便消费者想在你的试衣间试衣服,体验一把,但体验店却没有那么多SKU供选择。
2014年,大家对O2O的普遍定义是“线上下单——线下体验”。时至今日,O2O已经不再是双线简单相加或者所谓的融合,而是以一种更有效率的组合方式或互动形式,去迎合用户对于效率和品质的追求,这也正是消费升级的核心目标。
顺丰嘿客的三位一体并没有实现一个良好的互动,反而让用户觉得不知所云,商业逻辑背离了用户逻辑,再合理的推理也是无益。
二、O2O的核心价值是便利,而不是给用户添麻烦。
顺丰嘿客的场景逻辑是这样的:用户在下班之前或者广场舞之前路过顺丰嘿客,到里面收发一下今天的包裹,顺便交下水电煤气费等;然后再在一个大屏幕上挑选一些家里可能需要的东西,下单支付。一年前,我们看到一家这样类似于社区便利店而又没有任何商品的地方,一定会感到很酷。但事实上,嘿客设置的场景逻辑真是那么必要么?
O2O对于用户的核心价值在于:获取更为优质优价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解放自己。反过来看顺丰嘿客,作为用户来看,首先它的东西并不便宜(用户的直观感受)。其次,简直是给用户添麻烦。作为收发站,消费者以前的快递收发都是上门,现在却要到店里拿,麻烦。再次,消费者想买的日常消费品,希望现款现货,而顺丰嘿客却都是图片,还得回家等,真麻烦。
三、O2O的出发点是挖掘年轻用户的新需求,而不是把老年人变成互联网用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大妈变成了一个强势群体。放在O2O领域,大家都在讲社区,都讲“最后一公里”,最后发现中国大妈绝对是待挖掘的金矿,因为她们有的是时间,群体特征鲜明,也是家庭消费的主要决策者,京东甚至要发动大妈变成其O2O战略的王牌军。笔者认为把互联网的蓝海寄托在老年人身上,是一件不靠谱的事。
反过来看顺丰嘿客,里面的智能设备有很多专门是为年长的人准备的,其社区战略也大多放在老年人身上。而O2O的出发点是挖掘年轻用户群体的新需求,而不是把老年人变成互联网用户。
四、O2O的落点应该是效率的提升,而不是成本的驱动。
O2O对用户来说有两个目的:优化购买成本、提升体验效率。对于运营者来说也只有两个目的:降成本、提效率。判断O2O项目是不是伪需求、靠不靠谱,只需要在这两个角度的四点验证即可。O2O平台作为交易的连接方,效率和成本都不能兼顾的情况下,靠成本驱动,靠补贴取胜,这不能算是一门生意。
2014年5月18日起上线不到一年,顺丰嘿客的数量就号称2000多家门店。嘿客店面面积一般不超过50平米,多半都位于城市或社区的相对临街地段,所以租金也不会太便宜。再加上顺丰要求统一高规格的装修布置以及专职员工等,一个嘿客店开业需要投入资金大概在20-30万元之间。不说整个顺丰体系能否支撑,就说单店,靠收发快递以及稀稀拉拉的零售,能盈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单靠门店数量取胜,形成品牌势能,倒推规模经济,这或许真是一种资本过于丰厚的想当然,但在O2O领域屡见不鲜。居高的成本和并不高效率的运营,已经背离了生意的原旨。
任何模式归根结底都应该是一门生意,哪怕一时不赚钱,至少对于用户是有价值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首先,要有真实的需求价值做基础。其次,成本和效率能够撑得起其作为一门生意。比如打车软件,匹配了出行资源和出行需求,这就是有价值。然后有人靠资源赚钱,有人为需求买单,供需的成本和效率都得到优化。这才是一门生意,才是真正的O2O。
O2O行至目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伪需求被过度开发,真需求却被扭曲或者被忽略,这注定是要败的。顺丰用一道加法让用户出现了凌乱,自己也背负了巨大的成本,错位的用户群体,没有双方都期许的便利,甚至还给用户添了麻烦。
按照顺丰官方给出的近3000家门店的数量,假如每家门店按30万的投入算,顺丰嘿客此举就耗资近10亿元,这失败的成本真是不菲。所以不管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在当下的O2O领域都要谨慎出手,及时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