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分山石一分地”。
位于西南边陲的广西,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过去4年间广西贫困人口减少474万,但贫困人口仍超过500万,贫困人口总量排在全国第4位,剩下的是难啃的“硬骨头”。
为斩断“穷根”,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推进生态移民、主攻特色产业、发展贫困村旅游等举措,通过精准扶贫向“硬骨头”宣战。
在这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中,广西农信社作为“广西人自己的银行”,秉承“根系三农、扶助民生”的理念,充分发挥地方金融主力军作用,擎起一份责任,在八桂大地谱写一曲扶贫赞歌。
钱投向哪?
出山进城:“贫民”变“市民”
(8月26日,大化·生态民族新城)
“做梦都想不到,能住进城里楼房,成了城里人。” 来自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的搬迁移民唐秀海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在大山深处,山高坡陡,到一趟县城80多公里,坐车都要花上一整天。”
唐秀海的“新家”在大化县生态民族新城,住房面积120平方米。
如何让百姓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移民搬迁的内生动力在哪里?
先转政府的指挥棒。
“坚持让利于民,通过利益驱动激发移民搬迁积极性。”大化瑶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陆生善告诉记者,政府通过以限价的方式框定开发商安置房售价。安置房售价每平方米1380元,个人支付每平方米980元,政府补贴每平方米400元,这大大低于周边商品房的价格。
政策有了,金融支持紧随其后。
大化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对移民购置住房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实行利率优惠政策。截至2015年上半年,已累计发放第一期的第一、二批库区移民及贫困移民安置个人住房按揭贷款560多户,金额6000万元,全部实行基准利率不上浮。目前第二批正在办理的移民安置个人住房按揭贷款99户,金额约1500万元。
在生态民族新城,数十栋住宅楼拔地而起,一期项目道路硬化以及配套设施已经基本完善,商业配套项目、主干道等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这座规划占地3000多亩的新城已现雏形。
在这场生态移民搬迁的浩大工程中,大化县联社主动对接政府重点项目。2013年底,大化联社以社团贷款方式发放项目贷款2亿元支持大化县易地扶贫搬迁建设。
“下一步我们继续用好用活移民政策,加大对移民生态城的信贷资金支持,为库区移民安置提供资金保障,加大库区移民购房按揭贷款。”大化县联社理事长杜旺京介绍说, 2015年下半年将向岩滩库区移民发放个人住房安置按揭贷款460万元,该部分借款户可享受县移民局3年的利息补贴。
搬得出,能否“稳得住”?
新的问题再一次摆在广西农信社的面前:大批移民搬迁户进城后,如何“落地生根”开始新生活?
找到新出路的唐秀海,正是广西农信社大力支持移民产业转移的受益者之一。
“没想到不光是人进了城,日子也过得像城里人一样了。”唐秀海告诉记者,以前住在大山深处,一家4口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搬迁后,在县城机会多了,他从大化县联社获得10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今年通过养殖和贩卖水产,总收入至少7万元。
以前爱喊穷,如今不叫穷。
为了让移民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大化县联社加大了对移民搬迁户的信贷支持力度,实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为其创业提供资金;个体工商户信用贷款期限为3年,贷款额度可逐年递增,最高可贷100万元,并且在利率上实行优惠,对于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民贸民品贷款等,利率优惠幅度最高达50%。
大化县生态民族新城只是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易地搬迁模式已在广西多地“落地开花”。在这一项巨大搬迁工程中,广西区农信社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据广西自治区扶贫部门的初步统计,2011年以来,全区超过50%的扶贫项目贷款和超过90%的扶贫小额贷款由广西农信社发放。
贫怎么扶?
产业扶贫:“输血”变“造血”
(8月28日 ,田阳·百香果种植基地)
荒漠是石漠化的标志,鸟都不待的地方。它曾是广西山区百姓心头的痛。两年前还是石漠化严重的百色田阳县局盛村,如今已是葱笼一片,瓜果飘香。
翻天覆地的变化,富了村民、暖了人心。
百姓说,村里的韦忠友立了大功。韦忠友却说:“身后有农商行支持,我才敢动这心思。”
头脑活络的韦忠友是田阳县坡洪镇朝马村驮或屯的村民。2014年元月,他把附近的4个行政村,近十个屯零散的500亩土地整合、改造,种植百香果和红心蜜柚,成立田阳县龙友百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
百香果有“果汁之王”的美称,生产周期短,技术要求高。韦忠友掌握了百香果从栽培到采摘的整个管理技术,百香果2014年投产,当年销售120多万元。
扶贫是场攻坚战,关键在于产业扶贫。
局盛村通过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脱贫,正契合了广西重点推进“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建设10片以上高效连片种养基地,扶持100家以上扶贫龙头企业,带动1000个以上产业化扶贫示范村。
“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确保扶真贫、真扶贫。”广西农村信用社深谙这一理念。
“扶贫还是要靠产业,金融扶贫必须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田阳农商行董事长黄海珠说,去年9月,以田阳县龙友百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为质押,该行向其发放100万元贷款,这在广西百色地区属于首创。今年田阳农商行对其贷款已追加到410万元。
脱贫的逻辑理顺了,方向才能找准。
与田阳农商行的支持农业产业扶贫异曲同工的,是巴马县联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巴马瑶族自治县,“世界长寿之乡”,被誉为“人间遗落的一块净土”。 7年前,巴马县甲篆乡坡纳屯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现在的坡纳屯每年吸引数百位来自北京、广东等地的“候鸟人”来这里休闲养生,当地老百姓的人均年收入近两万元。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是坡纳屯老百姓走上幸福大道的秘诀。” 巴马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黄基告诉记者,2008年,巴马县联社响应政府号召,顺势而为,大力支持生态旅游产业。
眼瞅着是正道,就是迈不开步。
问题出在“钱”上。用于建房、发展农家乐旅馆的资金成为“拦路虎”。
看出了问题的农信社,立刻给出了方案。为了解决农户无担保抵押、贷款难的问题,巴马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创新担保形式,首次采取“互助联保”的方式,为当地39户农户发放贷款568万元,并且实行利率优惠。
如今,坡纳屯成为新农村“农家乐”旅游示范基地,也成为巴马县新农村建设的风向标,带动了全屯乃至全乡的致富热情。
坡纳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做法被复制到与坡纳屯邻村的坡莫屯。在坡莫屯,记者看到一片繁忙的景象,整村推进新房建造正在进行。
坡莫旅游搬迁扶贫新村项目建设屯党群理事会理事长杨荣莫告诉记者,巴马县联社按照坡纳屯的信贷方式为全屯的70户农户,发放贷款2100万元。有了这笔资金,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发展思路,突出乡村田园、生态、壮族民族特色,将坡莫屯打造成生态宜居旅游新村。
扶持特色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广西农信社用金融的力量推动了精准扶贫的车轮滚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