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叶军: 情系供销 惠泽桑麻

□ 本报记者 吉宝飞

叶军(左1)在鸭苗孵化场视察。
河东区龙车辇社区超市内部。
盛田农机合作社。

    4月5日早上七点半,距离上班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叶军准时到达办公室。坐在办公桌前,他熟练地从一沓三四厘米的四方纸片最上面拿了一张,快速地写着一天的工作安排,正面写完换成反面。“以前事情都记在脑子里,现在老了,要逐一记下来才行。”细小皱纹已偷偷爬上眼角,58岁的叶军不得不服老。

    “这是他的‘老习惯’,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28年来,天天如此。即使刮风下雨、上午要到政府开会,也不耽搁。”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供销合作社原党委书记刘安勤说。

    刘安勤的办公桌上,同样也摆放着一摞小四方纸。“叶主任一直提倡节俭,如今我们都保留着把大纸裁剪成若干个小纸、正反两面用的习惯。”刘安勤告诉记者。

    8点整,各分管副主任齐聚在叶军的办公室,介绍一天的工作计划及主要工作的进展状况。“这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叶军说。

    8点13分,他们都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自从我来这里就这样,每天都开‘工作汇报会’,有时候几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2009年加入河东区社大家庭的办公室主任黄超男对此引以为傲,“真的特别好,每天的工作任务清晰、目标明确。”

    叶军,真诚、善良、仗义,不乏儒雅。对乡亲们,始终怀揣着强烈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对河东区社,倾注了半生心血,感情自不必说;供销合作事业,更被他视作人生的归宿。

    “绝不欠老百姓一分钱”

    “换了谁都不会揽这个活。”河东区供销合作社赵大军直言不讳。

    1996年,临沂地区撤地设市后,原县级临沂市按企业属地分离组建了河东区社,辖一个直属企业、10个基层社。“当时河东区社有总资产11318万元、总负债18013万元,10个基层社全部亏损、濒临破产,累计亏损额6695万元;有社员股金10345万元、职工1368人,下岗职工占比高达2/3。全系统经济、人员包袱沉重,举步维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王建国回忆道。

    那时,身为中大实业公司总经理的叶军将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缘于此,1996年8月10日叶军被区政府破格提拔为区社理事会主任。很多人都劝他不要接这个烂摊子,甚至劝他离开供销合作社,叶军却说:“组织既然决定了,那是对我信任,我有责任扛起来!”

    接过烂摊子后,叶军首先对偿还社员股金进行了规划:“绝不欠老百姓一分钱。”社员股金是压在河东区社身上的沉重包袱,叶军并没有像当时的大多数供销合作社一样,对基层社“一破了之”,而是选择了漫长的偿还之路。“当时所有的基层社都符合破产条件,大家都知道将它们破产是化解社员股金包袱最快、最有效、最省事的办法。”刘安勤说,1999年,股金风波愈演愈烈,一天最多挤兑股金金额达30万元,都是叶主任想办法化解的。

    “乡亲们最不容易,于心不忍。他们的钱都是卖鸡蛋、卖白菜一毛一毛换来的,我们绝不能欠他们一分钱。”不论在会上还是实际工作中,叶军不断如此强调。

    “破产对不起乡亲们。”怀着对乡亲们的感情、对供销合作事业的责任,叶军与河东区全系统干部职工达成共识,把社员股金当作历史责任义不容辞地扛了起来。他采取依法清欠、资产开发、企业产权改制等办法筹集资金,用5年时间千方百计地将社员股金连本带息全部兑付完毕,共计兑付1.1亿元,涉及社员1.2万户。

    当最后一期社员股金利息兑付工作结束时,叶军感慨道:“我们终于摆脱了社员股金包袱,没有欠老百姓一分钱。”

    此举不仅得到了区政府的认可,更获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在河东区提及叶军,系统内外的人们无不肃然起敬。

    “改变不了市场,就改变自己”

    “改变不了市场,就改变自己。”负责河东区社初期,叶军就将发展的着力点落在“改造自我、服务农民”上。

    1997年12月,叶军开始实行“一区一社”管理体制,并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一县一社”。2002年,他推行股份合作制试点,极大地激活了企业活力,改制企业全部盈利。“当时干部职工都非常拥护,不只是看到了系统发展的希望,更是对叶主任的信任。”这些举措,让河东区社甩掉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实现了由负债到盈利的质变。

    摆脱历史包袱后,叶军通过联合、投资、入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快了流通网络建设步伐。短短几年间,构筑起功能完善、服务周全、覆盖面宽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农资、日用消费品、盐业、石油等业务经营占据了全区90%以上的市场,快速壮大了河东区社的实力。

    “供销合作社根在农村,我们是为农民兄弟服务的。”叶军说。为了化解农民小生产势单力弱、市场风险大的缺陷,2007年,他联合全区54家涉农合作社、行业协会、种养殖大户及龙头企业,成立了河东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近年来,他又积极探索联合社的职能转变和体制创新,把供销合作社的服务与联合会融为一体,成立联合会信息、财务、人才培训、法律、安全统筹、基建和资金互助合作7个服务中心,为合作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组织保证。

    联合会一方面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培训、成员社间学习,培育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鲁盛养鸭专业合作社便是受惠者之一,在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该社发展入社社员307户,发展养殖专业户700多户,年助农增收2000万元以上。

    针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资金短缺问题,叶军大胆探索,锐意改革。2006年河东区社注册成立了山东亿嘉担保有限公司,专为系统内企业及合作社、农民群众提供信用担保,解决了老百姓致富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同时,按照社员制、封闭制的原则,叶军还在供销合作社领办创办的1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内探索开展了信用互助业务。为此,河东区社成为系统内外开展信用合作的调研对象,其做法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并在山东省全系统得到推广。

    “要发展必须走合作的路子。”被叶军作为“强身健体”的路径之一。他通过出场地、建设施、招商引资、股份合作等形式开展合作,与山东六和集团、莒南开元百货公司进行股份合作,建立临沂六和配合饲料有限公司、临沂盛业超市有限公司。如今,这些企业已成为河东区社的支柱企业。

    为了打造鸭业产业链,培训农民致富的支点,2007年,他再次与山东六和集团合作,建设鲁盛食品有限公司,年屠宰肉鸭150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利税2000万元,带动1600户养殖专业户,年助农增收2000万元。如今,从饲料提供到幼鸭孵化、养殖再到加工、销售,打造了从种、养、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立身靠信、立业靠勤、立世靠德、立功靠拼!”新希望六和集团董均田如此评价叶军。正是他的这种品质打动了对方,促成了他们的一次次合作。

    “随着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的企业又发展起来了,想进我们供销合作社的人越来越多。供销合作社能有今天,多亏了叶主任,17个企业都是他一手建起来的。”河东区社党委书记、监事会主任李培建说,“他整天忙的像个陀螺。除了上班时间提前半小时,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

    “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价值。”叶军要求企业发展必须有社会贡献,并深入每一个职工的心。以史为证,2015年河东区社完成商品总销售额60.12亿元,实现利润5727.4万元,缴纳各类税费2610万元,实现利税合计8337.4万元。

    如果把河东区社比作一位青年,是叶军一手将其从婴儿抚养成如今的风华正茂。他说:“对供销合作社、农民感情已根深蒂固,要一直干下去。”

    记者手记

    “扁担精神”:一份责任与担当

    □ 吉宝飞

    叶军的事迹绝非只是如何把河东区社打造为全系统的优秀标兵。他处处为农民着想的责任意识,对系统发展的实力担当以及充满奉献的人生价值观,更令人敬仰。他用这些诠释了“扁担精神”的内涵,“扁担传人”的称号受之无愧。

    这位山东大汉有一颗柔软的心,不忍心农民受困、受穷。他对农民有感情、对事业有担当,正是这份强烈的责任心、敢于拼搏的勇气、过人的胆识、独领风骚的能力,让他面对“烂摊子”不退缩,攻坚克难,带领河东区社创造了一个个佳绩,迎来了一次次胜利。他的这种“扁担精神”值得全系统干部职工学习。

    在采访中,记者碎片化地感受到当年叶军是如何咬住牙关、顶住压力,坚决不走破产之路,最终一分不少地将农民的钱全部偿还。他负重前行,哪怕步子迈得慢一些,始终都把“为农、务农、姓农”作为供销合作社的立身之本、生存之基,把为农服务成效作为衡量工作的首要标准。这种责任与担当,不仅仅是“扁担精神”的浓缩与升华,更是如今供销合作社系统改革的初衷与目的,也是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尺。

    在山东走访“扁担传人”过程中,不论是已至耋耄之年的赵庆珠、白手起家的叶军,还是社会化服务典范张长坤、深处基层的张营供销合作社,记者都感受到了浓浓的责任感与担当。

    正是供销合作社人对“三农”、对供销合作事业、对社会的这份责任与担当,让综合改革在齐鲁大地上开展得如火如荼。在临沂、滕州、潍坊、德州临邑、郓城张营、临沂河东等地,记者都深切感受到了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干部职工对综合改革的热情高涨、认识统一。他们用饱满的激情、拼搏的干劲、锐意进取的精神,一边背书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一边传承供销合作事业的这根“扁担”。

    在叶军以及众多像叶军这样的“扁担传人”的传承与实践中,“扁担精神”已经化为一种信念、一种坚持,如潮水般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中奔涌前行。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