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羊 岩” 三 变

□ 淮北子

羊岩茶场首任场长朱立华
茶农采摘羊岩勾青
茶文化园内的茶博物馆
体验茶生活 感受茶文化

    羊岩山在浙江台州境,深藏在临海、三门和天台三县(市)接壤的群山中。当地人说羊岩山下的大石镇下面是整整一块巨石,一直延伸到天台县的国清寺,因此说羊岩当属天台山系。天台是久负盛名的文化山、宗教山,是千年前的“唐诗之路”的终点。山下的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这里同时还是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南宗始祖张伯端(紫阳真人)的墓地就在羊岩山脚下。羊岩山因之也沾上点道风仙气。当地民间传说,有位仙人牵着他的宠物青羊云游到羊岩山,迷恋其境,延误了时间。按天庭法规,神仙下界必须在天亮前回到天宫,这位仙人眼见东方已现曙光,匆忙飞身升天而去,遗下了那只宠物羊。羊回不了天宫,便化作一块白色的羊状岩石,永远地留在此山之巅。这山也便有了羊岩之名。

    羊岩虽沾上缕缕仙气,无奈山高路远,人迹罕至。清末民国几十年间,这里成了一个三县不管的土匪窝。新中国建立后虽曾几度要开发此山,无奈“以粮为纲”难在冬天寒冷、春秋雾重的羊岩山上见到实效。1958年一场大炼钢铁,把山里林木砍伐殆尽,羊岩山成了名副其实的荒山野岭。1972年,是羊岩山命运的转折点。从此时开始,羊岩山的大开发终见成效。40年3次大蜕变,昔日的荒山野岭已变成一个大型优质茶生产基地、一个颇具规模的高品位茶文化展示基地。

    一变:

    先辈们艰苦奋斗把荒山变成茶园

    1972年,羊岩山开发接受了以往的教训,不再“以粮为纲”。要把羊岩山建成一个集体林场。开山的劳力从山下几个队里抽调,带头人是一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实干家朱立华。

    当时,羊岩山上只有乱石、茅草、荆棘,没有村落、人家。朱立华找到一间山路旁的“路廊”住下,头枕石块,睡在茅草上。第二天就带着大伙在羊岩山上开垦山地。苦干几个月,开出3亩多地。朱立华找来了桑树、桃树苗作为试验树种,林下种几种中药材。可是过了一个冬春,树苗不是受冻枯死就是不长。面对失败,朱立华并未灰心,他看见山下有人家种有零星茶树长得不错,便在林里收集到几斤茶籽,拿上山种下去。第二年春天,地里育出一片翠绿的幼芽,迎着春风日渐长大:羊岩山宜茶。后经合作社决定,“开发羊岩山,建设大茶园”。

    种茶的地开出来了,可没有钱买茶籽、茶苗,朱立华把上山来养的几头小牛卖了,买回了茶籽、茶苗,种植下去。茶长起来了,就要建设制茶厂。朱立华领着大伙在山上就地建起砖窑,用羊岩山上的泥土烧制砖瓦,盖起15间宽大的厂房。再从山下买来几件炒制茶叶的二手锅炉、机器。上山没路,不能车运,就人拉肩扛。能拆开的拆开了运,拆不开的就多人抬起来,在山路上艰难行进,以蚂蚁搬家的方法,把茶厂设备搬上山来。然后又延请炒茶师傅上山培训制茶技术人员。经过18年的持续奋斗,羊岩茶场从无到有建起来。1990年,羊岩茶场终于创出优质绿茶——羊岩勾青,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勾青”、浙江绿茶的“后起之秀”,品牌影响日益扩大。上世纪90年代,羊岩山上千亩茶园年产绿茶约60吨。场里不用一个推销员,全被上门客商买走。年年茶场都是零库存。

    二变:

    以合作社为助力建成大型茶产业基地

    羊岩山上建起了优质茶园。而它所在的河头镇却还是临海最落后的山区,农民年收入只有1500元,不到全市平均数的三分之一,这里与羊岩山山川相连,土壤、水质、气候等条件完全相同,也宜种植优质茶。但那些山地为一家一户承包,谁也无力开山建茶园。即使自家种上点茶,产几斤茶叶,批量太小,又没有品牌,也很难卖出去。

    进入新世纪以来,羊岩茶场年年为供不应求犯难。临海市也希望尽快在这里建成万亩规模的优质茶叶基地。然而羊岩山上凡能种茶的山地全部开垦出来种上了茶树,再也没有潜力可挖。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合作社勃兴,河头镇的领导把羊岩茶场周围几个山村的农民们请到羊岩山上,参观了羊岩茶场后组织大家讨论,各村能不能与茶场联合起来办一个茶叶合作社,共同发展扩大羊岩名茶生产。具体做法是:各村农户自愿按羊岩茶场的标准开山建家庭经营的茶园,在羊岩茶场派技术人员指导监督下,栽培羊岩优质茶,按羊岩茶场标准管理茶园。羊岩茶场负责栽培、管理技术的指导和监督,统一进行加工、销售。收采时,各村农户茶场自己组织劳动力收采鲜茶,羊岩茶场检验合格后按质论价收购,制成茶统一进行销售。

    这样的做法使茶场可以迅速扩大优质茶基地,周围山村的农民也都大受其益。于是,2004年3月21日,河头茶叶合作社便挂牌成立。一开春,兰桥、下塘等几个山村的农民已经上山开辟茶园,当年春天就建成1000亩茶园。建设万亩优质羊岩茶基地的梦想,通过合作社变成了众多山民的行动。

    合作社理事长朱为康对笔者说,依靠合作社的力量,万亩茶园的优质生产基地,很快建成。新建起来的茶叶合作社包括羊岩山茶场及周围几个村庄的种茶农户,入社农民可以从茶园增收。另外,当地大批劳动力还可以参加茶叶收采取得一笔劳务收入。合作社经营扩大,利润增加之后,社还按章程规定拿出一部分返还给茶树种植户。茶叶合作社的建立,给这片荒芜山区带来了蓬勃生机和希望。

    2015年羊岩山茶园面积已达1.3万亩,年产勾青等绿茶153.6吨。一个优质茶产业基地已现雏形。

    三变:

    一个有品位的茶文化园出现在羊岩山上

    2010年,羊岩茶场又有新开拓,划出10平方公里的山场建设起一个颇具规模的茶文化园,集茶园观光、茶文化体验、茶山休闲度假旅游等功能于一身。

    说句老实话,近年来也参加过一些茶事活动,对一些所谓茶文化展示兴趣不高。不是茶文化不雅,而是主办者急功近利,炒作过大,把茶文化弄得虚无缥缈,本来的草根大众饮品,非要攀龙附凤,把茶弄得离人间烟火越来越远。这次来羊岩住了3天,本不想去看他们的茶文化园。后在朋友的劝说下才去,却不料一看就被吸引住了。因为羊岩的茶文化园没有故弄玄虚,而是老老实实地为普及茶文化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园内建有一座茶博物馆,展示的是当地民间种茶、制茶、饮茶的用具。与当地茶历史有关的古文物和当代文人有关茶的诗文书图、篆刻、雕塑作品,展品朴实无华,格调文雅,从不同方面诠释了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渊源。

    园内还有几座古色古香的院落,那是羊岩山庄。可供有意在茶山小住的人士休闲或品茗、写作。山庄还常用这里的设施做活动。“五一”节前,就有一批当地的诗人上山吟咏。

    更让我高兴的是那个茶体验园。这里广植上百种各地茶树。一群群游客,尤其是青少年们,还有一些家长、老师带领的少年人来园搞茶文化活动。茶场派人员向他们讲解全国茶种分布,讲授采茶、制茶要领,并带着客人动手采摘、炒制茶叶。游客采制的茶叶由个人带回与家人、亲友品尝。采摘多少不限,茶场只收炒制加工的电费。我看见一些年轻人高举自己采制的茶叶,在茶园中摄影留念,然后载茶而归,留下满山的欢声笑语。

    对于这样实实在在的茶文化体验,我由衷地点赞!

    此番上羊岩山住了几日,看了它的今日,也看了它的历史。40年来羊岩的3次蜕变,步步向前,越变越美、越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双精进。这不正是改革开放的伟大祖国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吗?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